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原文翻译】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以往的学问、知识,都掌握在贵族手里,一般人难以介入,也没有条件来了解和学习,这是古代“学在王官”的情形。孔子本人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之后,向社会各阶层的人开放,只要合适,他都乐意收为弟子,教育他们,使他们能以这些知识和学问,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所谓的“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就有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受教者,不是贵族,所以地位身份、趣味志向便很容易有所不同,比如《论语》此篇中的子路就出身贫寒,而冉有是周文王的后裔,他们对未来的人生预期可想而知,不会完全类同。子路勇武好斗,面对老师的询问,他贸贸然首先跳出来,谈的是要使人们勇敢,而国家有武备。冉有待老师问到自己了,才表达自我的理想:我可以使国家与人民先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文化,则是下一步才去考虑的事。第三个回应老师问题的,是公西华,他所愿从事的正是礼仪之类事务,这是儒者的看家本领——孔子从小就对礼仪有兴趣,长大之后还专门跑到东周朝廷去拜见当时掌管天下文献档案的老子,求教礼的学问。最后,一直在旁边弹琴的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晚春时节,与几位大人和小孩一起在河里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哼着歌回家去。

对于四位的不同抒发,孔子的选择是站在曾皙这边。其实孔子的这一站队,不是绝对排他性的。从最后他与曾皙的对话可以看出来,除了对子路强调武勇觉得有违辞让有礼,孔子对冉有的富国富民和公西华的讲究礼仪,都是肯定的。我们固然可以说,孔子的这四位弟子,表达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但如果结合起来观察,由武勇到富足到讲礼直到潇洒自乐,不妨看成是一个逐渐提升的相连相续的过程。孔子对整个安顿人民、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相应的肯定,他之所以当面肯定了曾皙的境界,是因为这是达成天下大治理想之后的状态,是孔子最向往、最期待实现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