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原文翻译】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作为“盛唐气象”的表征之一,便是在边境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从东北方向的契丹到北方的突厥,从西南方向的吐蕃到西域的天山南北及至中亚一带,唐王朝在总体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频繁的边境战争和将士得胜后的立功受赏,也引起了当时诗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方面,边塞诗的创作开始在盛唐诗坛流行;另一方面,很多诗人或是从军入幕,或是只身漫游,有了亲身游历塞外的经历。例如王维曾任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的判官,高适曾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李白、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李颀、崔颢等著名诗人都曾“一窥塞垣”,到过幽州、并州等边塞地区。其中出塞最远、在塞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则非岑参莫属了。

岑参曾两度出塞,先是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后又入安西和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长期的塞外生活,为岑参的创作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素材;岑参自己又有旺盛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这使岑参的边塞诗不论是写战争、写民俗还是写风景,都显得雄奇瑰丽,成为盛唐边塞诗中的一座丰碑。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从题目看是一首送别诗,但诗的开头,诗人却首先为“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气候感到诧异,这是在中原地区没有经历过的。然后就彻底地沉浸在雪花漫天飞舞的美景之中,诗人恍若看到春天的梨花盛开,随风起舞,洁白纷繁。不过毕竟不是春天,除了春天的美丽,这里还有春天所没有的寒冷。这寒冷是连狐裘和锦衾都难以抵挡的,而将士们手持冰冷的武器,身穿沉重的铠甲,想一想都会感到一种刺骨的冷。

就在奇寒的天气里,武判官将要启程回京了。照例有置酒饯行,照例有音乐歌舞,但是诗人却没有把镜头给送别场景中的人。我们看到的是天空布满阴沉的乌云,雪花仍在纷纷扬扬地飘落,军营大门前旗杆上的红旗在浑然莹白的天地间十分醒目,可是尽管北风呼啸,红旗因为严寒而被冻住,并未随风招展。

诗歌的最后,武判官乘马而去,在雪地里留下一串马蹄印迹向着远方延伸。而诗人,还在大雪中伫立,向着武判官离去的方向眺望。这最后一联显露了诗人对武判官的惜别之意。而诗人在整个送别场面中传达的,与其说是离别的感伤,不如说是塞外的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