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原文及详细翻译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在历史上名气极大。当代有学者做过一本《唐诗排行榜》,他统计了很多数据,比如历朝历代选唐诗的数据,历朝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二十世纪学者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等等。根据这些数据,他计算出了一百首影响力最大、最被人关注的唐诗,并做了一个排行榜。排行第一的就是崔颢《黄鹤楼》,真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唐诗!
这首诗为什么能独步天下?首要原因当然是确实写得好,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外部原因,就是李白的赞许。根据宋代《渔隐丛话》记载,李白跑到黄鹤楼玩,正打算题诗,发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的景色在李白看来非常美,正想写诗呢,抬头一看崔颢的诗就在上面,读完之后心想,拉倒吧,我不写了,写了比不过就太丢人了!因为老崔的《黄鹤楼》写得实在太好了!
可是李白终究是李白,他虽然没有写一首题为《黄鹤楼》的诗,但是他模仿崔颢《黄鹤楼》写了两首诗。第一首是《鹦鹉洲》,前四句写的是:“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大家看,这跟《黄鹤楼》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多么相似!李白还有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开头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是不是也挺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
可见,李白一方面在黄鹤楼上给予了崔颢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诗艳压千古,谁也超不过,另一方面,私下里还是有一点不服气,又学他写了两首。经过李白的吹捧和模仿,又经过后人添油加醋,越说越神,崔颢《黄鹤楼》的名气就登峰造极了。
当然,光靠别人的褒奖、吹捧是不靠谱的,首先得自己写得好。那我们就来看一看,《黄鹤楼》为什么写得好,哪里写得好。
首先看题目。为什么叫“黄鹤楼”呢?根据陆游《入蜀记》记载,曾经有一个神仙在这里飞升上天,后来乘黄鹤回来,然后又飞走了,所以叫黄鹤楼。崔颢这首诗,一上来就吟咏了这个故事传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就是仙人。“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黄鹤走了,仙人也飞走了,现在只剩下这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黄鹤楼。
第二联接着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刚才不已经说了“昔人已乘黄鹤去”吗?诗人现在又重复了一遍,说黄鹤再也不回来了。经过千秋万代,白云来去千载,万物新陈代谢,一切都面目全非了,只剩下黄鹤楼依然矗立江畔。上面四句话,反反复复在说诗人对那位飞天而去的仙人的怀念。他有点羡慕,有点渴望,有点怅惘。那样一个神仙,就从这里骑着黄鹤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神仙来去,跨越了极为辽阔的空间;白云千载,又经历了极为悠远的时间。在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之内,诗人在“发思古之幽情”。
天下第一唐诗,到底哪里写得好?
前面四句,写得非常顺溜,不像七言律诗应该有的样子。七言律诗的中间四句,也就是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偶的。什么是对偶?什么是颔联、颈联?我们讲王维《山居秋暝》的时候介绍过,大家可以参看。《黄鹤楼》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显然对偶很不工整。“黄鹤一去”与“白云千载”,勉强还可以凑成一对,但是“不复返”跟“空悠悠”,必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到了颈联,也就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如果再不安排工整的对偶,这首七言律诗就写毁了。好比我们唱歌,可以做一点改编和自由发挥,但如果从头到尾都乱改、乱唱,那就完全跑调了。崔颢写到颈联的时候,他得收敛一下,得写出一个工整的对偶。大家看,“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是非常工整的。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接着前四句的意思往下写。黄鹤走了,神仙也走了,故事也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诗人站在黄鹤楼上,还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呢?首先是“晴川历历”,“历历”,表示很清晰。然后看见“芳草萋萋”,“萋萋”,就是植物茂密。诗人在黄鹤楼上远远眺望,既能看到阳光、江水、沙洲,还能看到芳草丰美的景色,可见视野非常清晰。
颈联中的两个地名,在什么位置?包含什么意思呢?大家更感兴趣的估计是“鹦鹉洲”,下面就着重解释这个地名。三国时期有一个狂人叫祢衡,大家有兴趣可以读读《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些篇章。他很有文采,但非常骄傲,乃至很狂妄,不讨人喜欢,像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在曹操这儿他骂曹操,曹操心想我凭什么被你骂,你这么讨厌,我给你踢到刘表那儿。刘表很狡猾,他知道祢衡脾气大,又知道黄祖脾气也大,心想那我就把这个臭皮球踢给黄祖。祢衡你不是火药桶吗?我给你踢到另外一个火药桶那儿去!
黄祖当时在江夏当官,江夏就在今天的武汉,距离黄鹤楼不远。果然,祢衡来了,跟黄祖起了冲突,黄祖就杀了祢衡。祢衡遇害之后,后人挺怀念这位狂人。祢衡写过一篇著名的《鹦鹉赋》,就在江夏写的,所以人们把附近江心的沙洲命名为鹦鹉洲。
鹦鹉洲位于黄鹤楼东北方向的长江中。那么“汉阳”在哪儿呢?汉阳在西面,隔江与黄鹤楼相望。我们可以想象,崔颢站在黄鹤楼上,不是稀里糊涂地胡乱看,而是有远有近、有西有东、很有秩序地环视了一周。他看看西边的汉阳树,又看看东边的鹦鹉洲。看看远的,有大江,有天空,有白云;看看近的,有树,有草。可见,高低远近、上下左右都看得非常清楚,视野极为辽阔。五、六两句,跟前面四句合在一起,总共六句,真的是包含天地,包揽古今。杜甫《望岳》里说“决眦入归鸟”,意思是睁大了眼睛使劲远眺,眼眶都要裂开了。崔颢也差不多快要“决眦”了。
一首好诗不能虎头蛇尾。《黄鹤楼》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写得也是非常妙。
为什么说意料之外呢?最后两句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而前六句一直都在怀念一些古人,比如仙人、祢衡。一般怀古诗的结尾,那就继续怀古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结尾就说,“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回到了历史遗迹上。而崔颢说“日暮乡关何处是”,就有点意外了,怀古诗最后怎么写思乡呢?
我们再说情理之中。其实崔颢在前六句中,既埋藏了小细节,也铺垫了大趋势,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思考,就能发现他的思乡之情从何而来。第一个小细节是“芳草萋萋”。《楚辞》里有个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看见青草茂盛,呼唤“王孙”赶紧回家啊!所以,“芳草萋萋”的景色,容易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还有一个小细节是“鹦鹉洲”。祢衡的《鹦鹉赋》,描写的是一只远从西域而来、背井离乡的鹦鹉。崔颢看到鹦鹉洲,想到《鹦鹉赋》,也会勾起思乡之情。
再从整首诗的大趋势来看,结尾的思乡之情也是有迹可循的。前四句写仙人来去自如的感觉,会让凡夫俗子觉得,神仙多么自由,我们却身不由己。他一去不返,在神仙世界中遨游,我们则在天地之内漂泊。从漂泊的感受中,容易引发思乡之情。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大趋势,就是前六句所写,都是登楼时的所见所感。古人一登楼就容易思乡,原因很简单,古代楼房太少,一般都是平房。偶尔登一次楼,就感觉好高,能眺望好远。我的家乡在哪儿?在西边?在南边?那我就往西看看,往南看看。这就是登楼望乡的传统。
总而言之,《黄鹤楼》前六句主要是怀古,也顺便写一写当下的风景。前六句所展现的时间、空间,都极为辽阔,让人读了心胸为之开阔。而最后一句,诗人心情突然低落,转入到思乡情绪之中,虽然低落,但却不凄凉。最后一句说“烟波江上使人愁”,境界仍然是非常开阔的。这是一首典型的带有盛唐气象的诗。诗人想家是真想,但不会凄凄惨惨地哭鼻子,而是自然而然流下一滴坚强的眼泪。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