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原文及详细翻译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题叫《登飞来峰》,那么飞来峰在哪里呢?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是在杭州西湖,有个灵鹫峰,与灵隐寺隔着溪水相对,高有200多米,这就是飞来峰。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飞来峰是在越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绍兴郊外有一座宝林山,相传是从山东琅琊郡飞过来的,又名飞来山、自来山、怪山。山间有宝林寺,山上有座应天塔。
我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王安石在越州登飞来峰,进而登上宝塔,然后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明确这个地点很重要。根据地点,我们去查王安石的生平履历,就能判断时间点。王安石此时刚刚30岁,还很年轻。之前几年的时间,他在浙江鄞县做地方官,距离他以后掀起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还有挺长时间。我们常说,“有志不在年高”。从这首诗里,我们能够大概预测日后王安石的事业、思想、精神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
第一句就气势不凡,“飞来山上千寻塔”。这座塔,在越州宝林山上。按照王安石的说法,真高啊!有“千寻”之高。我们来算一笔账,一寻就是8尺,千寻就是8000尺。宋代的一尺大约是31厘米,比今天的33厘米要短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各个时代的尺都不一样,从春秋时期,到汉朝,到唐朝,到宋朝,到明清,到现在,尺的长短是不断变化的。相对而言,唐宋时期的尺,跟今天差距还不大。那么,8000尺就有2400多米。大家可能没概念,2400多米有多高?目前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的迪拜塔,也就800多米。好家伙!三座迪拜塔垒起来,才能赶得上王安石眼中的千寻宝塔,怎么可能?显然这是一个夸张。
三十岁那年的一次吹牛,预示了一生的人格气度和思想高度。
王安石心想,干脆夸张就夸到底!于是继续吹牛,“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见日升”,暗藏着一个典故。知道这个典故,才能知道王安石想到了什么。泰山上有一座日观峰,鸡鸣的时候,就能见到日出。我们都知道,鸡鸣的时候天还蒙蒙亮呢,太阳还没升起来,但是站在泰山上就能看到太阳。为什么呢?因为泰山太高了,就像杜甫《望岳》所说,是“阴阳割昏晓”。
王安石其实是用泰山之高,来形容自己登高的高度,同样是一种夸张。这个夸张可能不仅仅是王安石的夸张,有可能是当地人的夸张。村民们爱吹牛,说我们山上的塔可高可高了,高到什么程度?就跟泰山的日观峰一样!村子里的鸡一叫,村里还黑着呢,你登上那个塔,就看见天亮了。王安石估计是顺水推舟,把村民吹牛的话拿过来用,继续大言不惭。
前两句真是吹牛吹到爆啊!先说宝塔有2400多米高,再说它的高度能和泰山媲美。他为什么要吹那么高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是普遍性的理由。古人登塔、登山的机会还是少,不像我们今天动不动就爬上十几层、几十层的高楼。《夜宿山寺》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此种“少见多怪”的情况,古人常有。
第二个理由,是王安石要做铺垫。他登飞来峰,登这个塔,可不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抒情。他把宝塔的高度吹得越高,下面他要抒情的时候,情绪也就越高亢。
后面两句就是借景抒情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望眼”,就是眺望远方的目光。他为什么不害怕被遮住“望眼”呢?因为他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遮挡他、阻碍他。
有个词需要着重解释一下,就是“浮云”。古人常用“浮云”比喻小人、坏人。汉代思想家陆贾写了一本书《新语》,里面有句话,“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说那些坏的大臣,不让君主跟贤能的大臣相交,就好比是浮云遮蔽了日月一样。汉末的诗歌《古诗十九首》里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意思是有小人阻拦君子、妨碍君子,导致君子回不了家。
同样的道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结尾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借“浮云蔽日”的图景,来抒发自己的不满。你们这些小人,阻拦我,遮蔽我,不让我飞黄腾达,不让我建功立业,我见不到长安,皇帝也用不上我,国家就没希望啊!李白是非常骄傲的,他的愤懑与不平也往往是极为露骨的。
刚才我们说了,王安石写《登飞来峰》的时候刚满30岁。他可能也会担忧,自己的一些理想、一些想法,会被人所遮蔽、所阻碍。但他不是用一种愤激的方式,而是用乐观、自信、豪迈的方式来表达的。李白说“总为浮云能蔽日”,而王安石要说“不畏浮云遮望眼”。
此时的王安石,真的是目空一切,极为自信,比李白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觉得,一般人容易被浮云遮住,导致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理想,但是我不怕,我不是一般人,我是天下第一高人啊!我简直就飞上云霄了,还惧怕被浮云遮蔽吗?浮云都在我的脚下啊!所以他说,“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自”字,显示的是极端的自信。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人常说“三十而立”,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30岁那年就已经充分展露了他的才华与胸襟。这个时期的王安石,已经写了一些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歌和文章了。他也做过地方官,做得还非常有成就。他后来从事变法,据说提过三句口号,叫“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所谓“不足畏”“不足恤”“不足法”,归根结底也就是两个字,即“不畏”,就是不怕。不怕老天变天,不怕你们骂我,不怕祖宗怪罪,反正我就是要变法!这三句口号所展现出来的一往无前的人格气度和高瞻远瞩的思想高度,在他30岁时写的《登飞来峰》这首诗中,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