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原文及详细翻译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出自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是组诗中的一首。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这一年曹操做了一件大事,即北征乌桓,胜利而归。乌桓是我国东北部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当时跟中原的军队会有一些战争。
曹操北征乌桓,是他宏大计划中的一部分。我们往前找一找,建安五年(20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官渡之战。正是借助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称霸了北方。到建安十二年,他又取得了新的胜利。在凯旋的途中,他写下了《观沧海》。所以,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平定天下、一统江山的气势。所谓“观沧海”,俨然有“观天下”的野心。
曹操心中包含着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着宇宙。
“沧海”,这里指的是渤海。到哪儿去“观沧海”呢?第一句说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在哪儿?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河北昌黎的碣石山,一个说法是河北乐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东临碣石”,意味着他要登上海边的这座山,登上之后就能够眺望沧海。
第二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就是多么,“澹澹”,就是水波摇荡的样子。大海一望无际,水波粼粼,摇曳多姿。“竦峙”,就是竦立、矗立。曹操观看沧海之时,不仅看见茫茫海水,还看见海中高耸的山岛。
第三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显然是观看山岛时看到的景象。“丛生”,就是聚集在一起生长。“百草丰茂”,各种各样的草长得非常茂盛。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幅图画。海水是什么样的颜色?山石是什么样的颜色?再加上树木,再加上百草,各种颜色纷至沓来,层次非常复杂。
这样的环境中,有一种气息在萦绕,在蓄积,于是他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一吹,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就要走向凋零了。但是,曹操眼中秋天的大海,没有凄凉、哀婉的感觉。“萧瑟”二字,我们要准确理解。现在我们经常说天气好萧瑟,环境好萧瑟,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但曹操说“萧瑟”,用的是这个词的本义,即风的声音。结合前面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们知道,“萧瑟”一定是秋风吹过草木的声音,如同杜甫所说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过,杜甫加了一个“下”字,将气氛引向悲哀。曹操则在“秋风萧瑟”之后,接上了一个盛气凌云的“起”字,说“洪波涌起”。“洪波”,就是大水,宽阔、澎湃的波浪。“涌起”,即往上涌、往上冲。
“洪波涌起”,牵动了曹操的胸怀和壮志。他的视野不仅局限于眼前的大海、山岛、树木、洪波,而且看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即太阳和月亮;“星汉”,即银河。日月的运行气势恢宏,银河的星光璀璨耀眼。日月升落,银河出没,全部在大海之中发生。它们从大海中涌现,又从大海中消失。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见曹操的英雄壮志已然不可阻遏,通天彻地。日月星辰全部出入于大海之中,而大海的澎湃波涛又撞击着曹操的内心。我们也可以说,曹操心中包含着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着宇宙,于是曹操心中包含了宇宙万物。所以我说,这首诗有一种平定天下、一统江山的气象。
最后还有八个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当时歌词结尾的套话,吉祥话。字面意思就是真的好幸运啊,我唱了这首歌,我写了这首诗。说了等于没说,而且跟上面的风景、意境没什么关系。这有点像什么呢?大家想想,很多藏族歌曲最后会有一句“巴扎嘿”,就是吉祥话。曹操吟咏完《观沧海》之后,最后也说了句“巴扎嘿”,表示感叹,表示赞美。
我们开头说了,《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乐府组诗中的一首。另外有首诗也属于这组组诗,也非常有名,叫《龟虽寿》,我们可以简单读一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跟《观沧海》一样,《龟虽寿》结尾也有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可见确实是当时的习惯。《龟虽寿》仍然包含了一种壮志:曹操感慨人生短暂、人生易老,所以愈发要激励自己赶紧建功立业。下面,我们大致串讲一下这首诗的诗意。
神龟虽然寿命长,但还是会死。龙蛇之物能够上天入地,但也是会死,化为土灰。人生呢,就更为短暂了!但是,短暂的生命中却蕴藏着无穷的理想和追求。衰老的骏马,仍然有奔走千里的壮志。仁人志士到晚年的时候,仍然保持着一颗壮心。人的生命长短,不仅仅取决于天命。固然有天命,但是人也需要调养身心,使自己活得更长一些。
《龟虽寿》的诗意大致如上。它主要想表达的,就是人生短暂,我们要尽量活得长一些。即使老了,也不要丧失壮志。如果现在还年轻,就赶紧奋斗吧!它和《观沧海》所表达的一统天下的英雄壮志,有一定的关联。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