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原文及详细翻译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是南宋末年的诗人。诗写到南宋末,变化就不多了。很多诗人开始写一些自娱自乐、轻松有趣的小诗。这首诗就是如此,里面没有沉重的感情,也没有高深的知识,就是准确、细腻地把握住了生活的一个瞬间,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先看题目,叫《游园不值》。“不值”,就是没遇到,没如愿。唐诗里经常写这样的题材,就是拜访一个人结果没见着,比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人要是真见到了山中高人,或者叶绍翁真见到了小园的主人,或许就没有这些好诗了。正因为“不值”,他只在园子外面晃了一晃,心中产生了很多遗憾,才激发出一首好诗。
遗憾之情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句是“应怜屐齿印苍苔”。诗人看到前方有一个小园子,但是感觉没什么人来,紧闭大门,所以他进行了一个揣测,想着从园林主人的角度来说,他恐怕不愿意有人来。要是把大门敞开,可能很多人从这经过时,会忍不住进去看看满园春色,那么道路就会被踩得一塌糊涂了。可现在一看,小园门口还有很多青苔呢,上面都没什么脚印,因此诗人说“应怜屐齿印苍苔”,猜想主人应该非常珍惜这个园子,以至于对园子周围的苍苔都很爱惜,不愿有人践踏它们。
生命是压抑不住的,生命一定会找到它的出路。
不过,诗人有点不识趣。他偏想去看看园子里有什么,便踏着青苔走过去。诗句中的“屐”就是木鞋。我们现在要是去日本旅游,还能看到木屐,它的鞋底有一个高跟,称作“屐齿”,所以踩下去会有一个痕迹印在青苔上。
到了门口之后,诗人是“小扣柴扉久不开”。什么是“小扣”呢?是轻轻地敲。虽然他有点不知趣,但到了门口还是懂礼貌的。“久不开”,则是没人过来。没办法,那就坐在门口想象一下满园春色吧。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场景,让他心中产生了无尽的想象,即“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即墙上搭着一枝红杏,娇艳欲滴,感觉是从园林里面冒出来的,拦都拦不住,所以他说“春色满园关不住”。这两句是十分著名的句子。
可是,这样一个图景难道以前就没人写过吗?叶绍翁可是南宋末年人,前代多少诗人都写过杏花,难道就没有人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和画面吗?当然有,唐诗里就有。如温庭筠《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他写在一个春日的白天,出去看到一个院墙里边有杏花,它从墙头出来了,但是隔着深宅大院。
另一位唐代诗人吴融也写过两首类似的作品,一首叫《途中见杏花》。他走在半道上看见墙头有杏花,于是写道:“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跟叶绍翁写得多像啊!那边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边是“一枝红杏出墙头”。大家注意,吴融是晚唐诗人,怎么几百年过去了,叶绍翁还写别人写过的呢?
我们再看吴融另外一首诗中的句子,即“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他告诉读者,我不是随随便便就写“一枝红杏出墙头”的,我是真有自己的理由,因为红杏出墙显得特别含情脉脉,就像一个小姑娘似的,粉扑扑的小脸蛋搭在墙头,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而世界上其他人看她的时候,也感觉这个小姑娘真好看啊,即“最含情处出墙头”。
可见,“红杏出墙”的画面早就有人写过了,而且还写了不止一次。关于杏花还有好多作品,这里再补充宋代词人宋祁写的一首《玉楼春》,里面有个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说杏花开起来就是热闹,跟放鞭炮似的,噗噗噗往外冒花瓣。“闹”字写得极妙!你想想,园子里可能有一大丛杏花,其中有一枝冒得特别高,特别积极向上,都冒出墙头了。
我们接着梳理,再往下就到南宋了。南宋有没有人写过“红杏出墙”呢?当然还有。比如大诗人陆游的《马上作》,是他骑马在乡间行走的时候写的一首小诗。他说“平桥小陌雨初收”,过了小桥,走上小路,刚刚停了雨。然后是“淡日穿云翠霭浮”,到处浮着淡淡的云气,阳光不是那么强烈。此时他看到了一个景色,“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你看,“一枝红杏出墙头”居然又出现了!
再看另外一个不太著名的诗人张良臣,他在《偶题》里这样写:“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他看到前面有一个小庄园,就和叶绍翁一样好奇地想,这是谁家呀,这么安静?但是张良臣更羞涩一些,他不敢敲门,于是就靠在门外看。看什么呢?与叶绍翁一模一样,“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
马上作
南宋·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
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
大家看,无论是陆游写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还是张良臣写的“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不都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极为相似吗?可是,我们为什么只记住了叶绍翁的这首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叶绍翁这首写得最好呢?需要比较比较。
首先,我们可以比较同样位置的三个动词。哪三个动词呢?一是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的“遮”,说杨柳并没有遮住春色,它们背后的春色里边冒出一枝红杏。二是张良臣“一段好春藏不尽”的“藏”,说春天是藏不住的。而叶绍翁使用的动词是“关”。有句话叫“好奇心害死猫”,就是讲有些东西越是藏着掖着不让你看,你就越好奇。比如我拿了一个橘子来上课,往讲台上一放,前面放本书,你们或许不会关注它。但如果我拿了一个精致的小箱子,把橘子锁上再往讲台一放,那大家肯定无法集中注意力,会忍不住去想、去猜,这么精致的箱子里到底锁的是什么呢?
同样道理,以上几个动词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它们引起的好奇心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给出的动作力度、压力等级是不同的。“遮”“藏”的动作都轻。“遮”很简单,只是随意一挡;“藏”,动作稍微大一些,但还是比较温柔。谁的动作最大、压力最大呢?当然是“关”。它把人的好奇心给激发出来了,感觉好像真的有人不想把满园春色给任何人看,紧锁大门,使得院墙成为一间牢房,把满园的春色、满园的生命给困在里面。我们看到的只是“关不住”的一枝杏花而已,当然会立刻对满园春色产生非常炽烈的想象。这是第一处需要比较的地方。
其次,我们比较什么呢?我们来看陆游、张良臣、叶绍翁三首诗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出墙头”的“头”,“杏花梢”的“梢”与“出墙来”的“来”。其中“梢”“头”都是名词,只有“来”是动词,它突出强调了扑面而来的感觉。“一枝红杏出墙头”,是红杏自顾自地开放;“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是红杏拼命往墙外冒,仿佛都扑到了叶绍翁脸上。你会觉得园子的主人太坏了,不想让外人欣赏这么多美好的花朵,把它们关在里面,束缚在里面,压抑在里面。叶绍翁来了,就好比是大救星来了,于是花朵飞跑着往他身上扑。
总之,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这样一个“红杏出墙”“春色满园”的意境,多少人都写过,但是没有叶绍翁写得这么精炼、到位、够味,这么令人印象深刻。关键在于,他用了两个精彩的动词——“关”与“来”。“关”是使劲压迫着,“来”是终究冲出来了。
“关”与“来”的强烈对比,或许能让我们读出景色之外的一些意味。比方说我们可以感悟到,生命是不能去压抑的,生命一定会找到它的出路,这是生命的伟大之处。你拿石头压着一颗种子,别看种子那么小,它能够把石头给顶碎,那个力量是非常让人震撼的。满园的春色也是满园的生命啊,你想把生命锁住吗?锁不住,它终究要冒出来,要洋溢出来。因此,“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仅留下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还留下了一段深深的思索,告诉我们生命是不能压抑的,需要自由,需要放飞。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