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原文及详细翻译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今天很多旅游景点会卖折扇,扇子上经常写四个字,叫“难得糊涂”。字通常写得歪歪扭扭的,像一幅画。你们可能觉得不好看,但其实艺术水平挺高。这是郑板桥的名言,也是他的书法名作。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朝人,字克柔,号板桥。《竹石》是他的一首诗歌名作。

郑燮的书法很有特色。他的画,尤其是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当时扬州有一群擅长书画的艺术家,号称“扬州八怪”,郑燮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诗名气也不小。真的是诗、书、画三绝啊!

但是,郑燮做官做得很小,只在山东范县、潍县做过知县,相当于县长。后来,他干脆辞官不做了。虽然官运不佳,但是他做官很有良心,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郑燮写诗,提倡一个字,“真”。他强调写诗要有真气、真意、真趣。他不愿把诗歌写得花里胡哨,也不肯无病呻吟。他写诗很实在,很真切,有味道。他主张诗歌应该“道着民间痛痒”,能说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郑板桥集》里面很多诗都非常直率、大胆,能揭露出一些不平的社会现象。他特立独行、敢说敢做的性格,也会表现在绘画、书法创作中。

咬定气节不放松的郑板桥,应该成为每一位官员的榜样。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郑燮自己画画,自己题诗。说到题画诗,大家可能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唐寅的《画鸡》。苏东坡是给别人的画题诗,唐伯虎是自己画鸡自己题诗。郑板桥这首《竹石》,也是自己画自己题。题画诗往往不是机械地描写画中景物,而是常常加入诗人的联想,或是借画中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书写诗人的性格。

大家看诗题就知道,画面上肯定是竹子生长在山石上。这么一幅画,郑燮希望观众从中看出作者的性格。诗歌一开篇,诗人的性格便已经呼之欲出了。第一句说“咬定青山不放松”。按理说,竹子生长在平缓之处是比较舒服的,比如在篱笆墙外,在小池塘边。但是这根竹子却是牢牢地“咬”在山石上,显得非常有个性,有一股狠劲儿。

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说竹子的根扎在破岩中,也就是扎在岩石缝里。我们看有些悬崖上、高山上的石头,表面没有什么土,可能也就是在石头缝里有一点泥巴。在只有那么一条缝的土地里,就能长出草来,甚至长出树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松树有这样的能力,长在悬崖绝壁上。郑燮在这儿画了一根竹子,它也具有松树的精神,牢牢抓住青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岩缝中。我们可以想象画面中的竹子,枝干一定是非常瘦硬、坚韧的,还应该点缀着几丛尖锐而有力的竹叶,仿佛时刻迎接着山间的疾风冷雨,在风中摇曳,在雨中坚守。

前面两句是描写画面本身,其实已经透露出了竹子的那股狠劲,暗示着我想做的事情,我想坚守的事情,一定要永远坚持下去,不会放松,不会妥协。后面两句,其实是对前面这个画面的一种升华,或者说是进一步的强调。“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在一千次的折磨、一万次的打击下,竹子仍然非常坚强有力。“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任凭各个方向的狂风吹打,竹子都挺立不倒!

我们现在说一个人没有人格、没有骨气,就说这个人是墙头草。什么是墙头草?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草叶太柔软,根本无法抗击任何风雨,只能不断屈服,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竹子不一样,它的枝干本来就比较坚硬。尤其是扎根于山石之上的竹子,更是不怕任何狂风暴雨。它要是怕,要是软弱,就不会生存下来,早就摔下山坡了。它能留在山石上,说明它有能力,有魄力,有定力。

佛教有一个词语叫“八风不动”,形容人有定力。什么叫“八风”呢?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八风”不是四面八方的风,而是形容种种事件、遭遇对人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有时候事情有利于你,有时候又打击你;有时你的名声毁了,有时候你又名满天下;有时候人们认可你,有时候他们又讥讽你;有时候你处境很痛苦,有时候你又很快乐。面对这么多种类型的人生遭遇,有定力的人就会“八风不动”,即无论遭遇好事还是坏事,都能保持自己的判断,坚守自己的原则。

郑燮的《竹石》,无论是这幅画,还是这首诗,都想着力刻画一种非常坚劲有力、不为外界所影响的人格。那么,郑燮自己是不是像他所宣称的那么有骨气、有坚守呢?的确如此。我们再来读两首他的诗,也是与画竹子有关。郑燮一生,都挚爱画竹子。

他有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题里有几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潍县”,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山东潍县,郑燮在这里当了八年的知县。“署中”,即县衙门里面的住所,也就是诗第一句所说的“衙斋”。他有个书斋,常在书斋里画竹子。这次他画完一幅竹子后,赠送给了“年伯”,即同年的父辈。古时候称同一年考中科举的人为“同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同一年去参加高考,都考上了,就叫“同届”。“同年”的父辈,叫“年伯”。这个“年伯”是谁呢?他叫包括。郑燮称包括为“包大中丞括”。“中丞”是官名,“大”是对他的尊敬,“括”是他的名字。

郑燮为什么要把自己画的竹子呈给一位长辈呢?他也是想展现自己的人格。他说我在县衙门里,听着外面竹子发出“萧萧”的声音,就觉得好像有很多贫苦百姓在发出哀号,想和我这个父母官说话。这是一个多么关心民间疾苦的好官啊!然后诗人又说“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官员,真是人微言轻!虽然如此,但每一枝、每一叶上面发出的声音,我都要关心!所谓“一枝一叶”,既是说竹子的一枝一叶,也是说百姓的一家一户。每一个百姓的声音,我都要仔细听,都放在心里。这首诗,展现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地方官的无限慈悲!

郑燮就是这么爱竹子!竹子就在他的屋外。他喜欢画竹子的形象,喜欢听竹子的声音,喜欢思考竹子的品格。他听到竹声,想到竹子,就会挂念民间疾苦。这么一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好官,为什么在当了八年的知县之后,辞官不做了呢?就是因为他为灾民请求救济,得罪了他的上司,被迫弃官而去。临走的时候,他又画了一幅竹子,想留给他的同事们、朋友们以及这个县城的所有百姓。

于是,郑燮又写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首诗写得也很感人。他说这个乌纱帽我扔去不要了,这个官我也不做了!我的行囊里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两袖清风,不带走一片云彩!临走的时候,我要最后画一幅竹子,留赠给大家做个纪念吧!我要走了,我要归隐于江湖。我会把这根清瘦的竹子,做成一根钓鱼的竹竿,从此以后就做渔翁吧!

郑燮的归隐,不是刻意逃避,更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无奈的选择。他心里一定在想,我为民请命,领导不干,那我干脆不和领导一起欺压百姓了!我宁愿辞官去做一个渔翁。他说以后要用的“渔竿”,就是用画上的竹子做的,这是一个奇妙的联想!意思就是我真的什么都不带走,两袖清风而去,连我的“渔竿”都是我自己画的!

以上三首郑燮的诗,都是题画诗,都和他所画的竹子紧密相关。从这三首诗可以看出,他在潍县当知县的时候,真是非常关心民间疾苦,从始至终,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放松。他之所以要离开这个官职,也是因为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气节与精神。

我们再回到《竹石》这首诗。诗中所写的那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不就是咬定民间疾苦不放松、咬定气节不放松的郑燮吗?我做官,我就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品德,有自己的关心。无论怎么打击我、嘲讽我,哪怕这个官做不成了,我的气节也不能变,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时至今日,郑燮也应该成为每一位官员的榜样。小朋友们,等你们长大了,如果也做了官,不要忘了郑燮的这首诗。如果做不了官,也要以郑燮的精神要求自己、监督别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