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原文及详细翻译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这首诗,必须要好好研究它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心态。我们如果不了解王安石这个人,不了解他在何时何地写的这首诗,那么我们可能只是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的非常浅薄的一个方面。
这首诗作于北宋熙宁年间。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熙宁年间,发生过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给宋神宗当宰相,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君臣二人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泊船瓜洲》恰恰写在熙宁元年(1068年)。这时候的王安石还不是宰相。他在江宁,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当官。他被朝廷征召到中央,去当翰林学士。
这次升职,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一个关键步骤。他不可能瞬间从地方官变成宰相,得有一个过渡。他先去当翰林学士,第二年才做宰相。翰林学士权力也很大,主要职责就帮皇帝写圣旨,还能经常给皇帝提意见。
当王安石知道自己要去当翰林学士的时候,一定是心潮澎湃的。之前他一直鼓动皇帝变法,终于等到宋神宗上台,可以真正把变法推行起来。神宗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皇帝。王安石去当翰林学士,意味着他的变法理想终于有可能实现了。所以,熙宁元年是王安石走向变法之路的重要坐标年,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是,《泊船瓜洲》里出现了好几个地名,我们要弄清楚地理位置。“京口”在哪儿呢?在长江南岸,就是今天的镇江。“瓜洲”在长江北岸,正好在镇江对面,属于今天的扬州。二者隔着一道长江,所以叫“一水间”。
大家去扬州玩,应该去看看瓜洲古渡,这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条交通要道。为什么说重要呢?有一条贯通南北的水路,叫“京杭大运河”。大家知道,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数是东西流向的,东西交通比较便利,但南北交通就艰难一些。隋朝的时候,修了这条大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等几条大江大河的水域连接起来,便于南北物资流通和行人交通。大运河与长江的交叉点,就在扬州。
我们刚刚讲到,王安石现在要去中央当官,也就是去北宋首都汴京。汴京在今天的河南开封。从镇江怎么去开封呢?为什么要“泊船瓜洲”呢?原来他是从镇江这里横渡长江,过江之后,到了江北瓜洲渡头,由此就可以进入大运河。顺运河往北走,就能够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到汴水,然后就能到达开封。
不过,王安石这一次旅行的出发点,不是瓜洲,也不是京口。刚才讲了,他是从江宁地方官的位置上被提拔到中央的,那么出发点当然是江宁。他是从江宁乘船出发,顺江而下到达京口,从京口横渡长江,晚上停泊在瓜洲,然后第二天一早再从瓜洲往北走。这就是王安石的交通路线。
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和地理背景,最后还有一个家庭背景我们要交代一下。江宁对于王安石来说,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王安石老家在临川(今天的江西抚州),但他在17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居住在江宁。他父亲死后,就葬在江宁;他母亲去世后也葬在江宁。江宁对于他来说就是第二故乡。他晚年的时候,常年居住在江宁,这是他晚年的归宿。
我们接着讲诗句。第一句刚才已经讲清楚了。第二句是“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就是紫金山。他为什么要回看钟山呢?因为钟山就在江宁。他从“钟山”来,到了“京口”之后,渡江到了“瓜洲”,现在往回一看,江对岸是“京口”,“京口”再往西一看,隔着数重山,就是“钟山”。他看得多么仔细啊!为什么要看这么仔细?因为他舍不得他的故宅,他的第二故乡啊!
下面就到了最著名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有一个文字上的小问题。在不少王安石诗集的版本里面,写的是“春风自绿江南岸”,用“自”这个字当然有它的好处,但用“又”字也有它的好处,从文学角度看各有千秋。若从版本学角度来看,“自”的可能性更大。不过我们还是按课本上的“又绿江南岸”去读。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绿”字。相关的一些故事,记载在南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里。其中有一个小段落,专门讲作诗填词的人怎么去反复修改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就讲到王安石这首诗。当时的人看到他原诗的草稿上写的不是“绿”,那写的是什么呢?先写的是“又到江南岸”,然后把“到”划掉,改成“过”,然后想想还不好,又改成“入”,后来又改成“满”,改了十多次,最后定为“绿”。这成为文学史上、诗歌史上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修改诗歌的著名例子。
大家不妨去比较一下“绿”“入”“到”“满”“过”这些动词,它们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到”也好,“入”也好,“满”也好,都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动词。而“绿”字,既表示一种动态,说明春风到了,也表示一种状态,说明江南岸都绿了,一举两得,所以用“绿”字最好。
这一去,既是实现理想之路,也是艰难困厄之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什么时候“还”呢?这个“明月”,当然就是“泊船瓜洲”时看到的明月。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往南边的“一水间”看一看,往西边的“数重山”看一看。最后他想到,我即将去首都了,明月当然也会照耀着北去的水路。那么,什么时候明月才能照着我南归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回到钟山脚下,回到“江南岸”呢?
“江南岸”,既是路程的转折点,也是情感的迸发点。第二天早晨一出发,就要一直往北走了,“江南岸”就越来越远了,就要彻底离开这片土地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把前面两句那种不舍之感,那些回顾和回想,以一种完整的、混融的境界把它们包容进来了。一切思念,一切美景,都包含在明月之中。一轮明月即将照我北去,不知什么时候它能照我南归?
整首诗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王安石要去实现他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要离开他的第二故乡。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邓广铭先生写的传记《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你们会发现,王安石变法真的是非常艰难。据说王安石提过一个口号,叫“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胆子是真大啊!一变法,天都变了,他说我不怕;一变法,大家都骂我,我不怕;一变法,大家都说,祖宗都没这么干过,你怎么敢这么干?你怎么敢去改祖宗皇帝的法度?但是我不怕!王安石是以极为坚韧、顽强甚至强悍不讲理的态度,去推行他的变法,实现他的理想的。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
北宋·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在写《泊船瓜洲》的时候,王安石也许已经预感到,这一去,既是实现理想之路,也是艰难困厄之路。我猜想,在后来变法的时候,每当有许多人骂他,每当他陷入众叛亲离的痛苦,甚至被皇帝怀疑的时候,他心里肯定都会想着这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真的是一首情感非常复杂的作品,里面既包含着实现理想、为国为民的壮志,也包含了温柔、温暖而又淡淡感伤的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大境界的小诗。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