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原文及详细翻译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是一位非常擅长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人,他跟同时代的另外一位伟大诗人王维并称“王孟”。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宿建德江》这么一首短小的诗,是怎样描写那么广大的江上景色的呢?
建德江,就是浙江流过建德市的那一段。浙江现在是一个省的名字,但它其实是条江。浙江到了下游就被称作钱塘江,一说到钱塘江大家可能更熟悉一些,因为有钱塘江大潮。孟浩然在建德江留宿,就写了《宿建德江》,“宿”是整首诗的关键字。读诗一定要重视题目,我们顺着“宿”字往下读,就能读得井然有序。
第一句就写了“宿”。“宿”,当然就得停下来,停在哪儿呢?他不是驾车,而是乘船,所以是“移舟泊烟渚”。“烟渚”,就是雾气笼罩的岸边沙洲,江边会有一些水雾。
第二句写“宿”的时间和心情,“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很容易激发出不少负面情感。看日出会让人心潮澎湃,看日落会让人心情低落。“新”字写得好!说明诗人一路走来,驾着小船在浙江上漂,都一直有“客愁”。离开家乡,作客他乡,就会产生旅途中的愁苦,即“客愁”。
读诗一定要重视题目。顺着“宿”字往下读,就能读得井然有序。
现在交通方便了,我们可以坐高铁,坐飞机,速度很快。旅途之苦已经被很大程度地消解了。古人骑马旅行,或者坐马车,都不舒服。大家若不信,去内蒙古草原上骑骑马,骑一会儿你就会觉得难受,都快被颠吐了。乘船稍微舒服些,但有些人晕船,也很痛苦。更要命的是,船走得多慢啊!
我们现在很难能够体会古人旅途中的愁苦。这个愁苦一定是随着舟行、随着水流而绵延不绝的。所以孟浩然要说“日暮客愁新”。“新”的意思就是,本来一路上都有客愁,现在又增添了新的客愁。
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鲍照写过一个句子,“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这句话很完美地解释了“日暮客愁新”。鲍照说,旅行中的人总是不开心,尤其到了黄昏时候,情感就会更深沉,思绪就更多。另外,唐代诗人崔颢著名的《黄鹤楼》,最后一联写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说,大江之上看日落,就非常容易勾起对于家乡的怀念,这不就是“客愁新”吗?鲍照和崔颢的诗句,都可以跟“日暮客愁新”相互比较。它们都是描写黄昏时旅途之苦的名句。
写到这里,孟浩然已经交代了“宿建德江”“移舟泊”“日暮”等诸多信息:我在哪里“宿”的,什么时间“宿”的,“宿”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感,都说清楚了。那么下面两句,时间继续推移。刚才还是日暮,慢慢地太阳完全落下,月亮升起了。从黄昏到月亮升起的过程中,诗人看到了哪些风景呢?前两句写“宿”,后两句则写“宿”了之后看到了什么。
第一个景色是“野旷天低树”。浙江地势地平,视野比较开阔。“野旷”是“天低树”的原因:之所以能“天低树”,是因为到处都是平原,一望无际。什么叫“天低树”呢?这是一个错觉:远处的天际线比近处的树顶还要低。我们都知道,天当然比树高,但是当你坐在小船上,贴着地面看远处天边的时候,会产生视觉上的落差和错位,会感觉树在你的头顶位置,天际线则与你的眼睛平行。
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因为诗人在极目远眺。如果随便看一眼,不会是这样的画面。你盯着远方天际线看得太久,才会突然发现天际线比树要低,因为你的视线往回一拉,发现头顶位置有棵树。诗人写这个错觉,其实是想说明,停船靠岸之后,他没有洗洗睡了,而是睡不着。因为什么呢?因为“日暮客愁新”,心中愁苦。古人有个习惯,心中愁苦的时候喜欢登高望远,可是现在没有可以登高的地方,只有“野旷”。如果从高处远眺,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觉;而从比较低矮的地方眺望远方,则产生“野旷天低树”的观感,悠长而寂寥。
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诗人告诉你,时间推移了,刚才还是“野旷天低树”,可是光线慢慢变暗了,月亮升起来了。到了夜里,他还是没睡着,还是满腹客愁。那么,“江清”和“月近人”是什么关系呢?还是因果关系。“野旷”是“天低树”的原因,“江清”也是“月近人”的原因。因为江面特别清澈,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就特别清晰,再加上孟浩然当时是坐在小船里的,或者也有可能住宿在岸上,但一定是在水边,离月影特别近,这时候就会有一种月亮在陪伴自己的感觉。
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在月夜去湖上划划船。划船的时候,当你贴着水面看水中的月影,尤其是在风轻云净,湖水又清澈见底的时候,你会觉得月影极为清晰、真实,甚至比你直接看天上的月亮更清晰、更真实。天上的月亮是高高挂在天空中的,而水中的月亮是紧紧贴着你的船舷的,仿佛你一伸手就能把月亮给捞起来。所以,“月近人”写出了亲切、陪伴的感觉。在这一瞬间,诗人心里也许升腾出了一种淡淡的温暖:月亮好像通人性,故意倒映在清澈的水面,要刻意地陪伴他。
四句诗我们说完了。回头看这四句,到底是怎么写“宿”的呢?前面两句是写“宿”的事件,后面两句是写“宿”的所见。这是从整体来看。如果再分析细致一点儿,我们可以说,第一句是写“宿”的动作,第二句是写“宿”的情感,第三、四句是写“宿”之所见。三、四句其实又有分工:第三句完全是写风景,只有“野旷天低树”,没有人;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则既写风景,也写人。最后一个字“人”,回到了“宿”的那个人,也就是呼应着第一句“移舟泊烟渚”的“泊”字。
我们从“泊”一直读到“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如丝般顺滑”的一段旅途感受:我泊在江岸,日暮景象引发了“客愁新”,我始终睡不着,呆呆地望着远处,看到了“野旷天低树”,等到月亮升起,我突然发现,月亮给了我陪伴和温暖。
整首诗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它所写的事件、风景、情感,都是自然流淌出来的。虽然诗人写了“客愁”,但我们不会觉得他很痛苦、很凄凉,因为最后他呈现出了一种淡淡的温暖意境,就是“江清月近人”。
同一时期,孟浩然在浙江还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浙江经过桐庐县这一段被称作“桐庐江”。这首诗的关键字也是“宿”,也描写了“宿”的时候诗人所看见的江面景色。怎么描写的?“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诗人写了岸边,也写了月亮,但是你仔细琢磨一下,情感跟刚才那首不太一样。“风鸣两岸叶”,两岸的树不是安静、悠远的“野旷天低树”,而是淅淅沥沥地发出了声音,被风一吹,“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树。
下面一句,“月照一孤舟”,这跟“江清月近人”又很不同。“江清月近人”写了月影跟人很亲近,但此处的月亮却与人很遥远:月亮高高挂起,下面的小船非常孤独地停泊在岸边。“江清月近人”的“近”字,是把人跟月亮放在了一起;而“月照一孤舟”的“一”字,则把月亮和人分割开,把人与自然分割开。人缺少了月亮的陪伴,那么心中的客愁就会泛滥开来。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里面的风景、心情,跟《宿建德江》差不多,但是不同的写法所造成的效果截然不同。你们看,同一个诗人,同一个时期,写几乎同样的景色,能够写出不一样的气质出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是如此变化万千。
延伸阅读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