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原文及详细翻译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赞美母爱的诗,只有六句话,但是传诵久远,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它不是用华丽的辞藻、浮夸的感情去赞美母亲,而是通过最朴实、最细小的生活琐事,传达出清淡自然而又汩汩不绝的母子深情。

诗题叫《游子吟》。如果你去查孟郊诗集的话,会发现题目下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作者注释,就是他写完诗之后记录了一下创作背景,叫“迎母溧上作”。这个注释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孟郊的生平。孟郊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成人。他前半辈子基本在隐居、旅居中度过。他参加科举考试,成了“落榜大户”“大龄高考青年”。他一直考到46岁,才终于登第。

登第后,他写了一首诗《登科后》。开头两句说“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他之前过得很狼狈,现在则非常“放荡”。“放荡”是褒义词,意思就是特别欢快、放松,想法特别多,所以会“思无涯”。他太开心了,就像小鹿一样奔到大道上去了,于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特别有名。考上之后,如释重负,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他在春风中策马狂奔,感觉万事万物都在为自己欢喜。他一边骑马一边赏花,真是“走马观花”啊!一天下来,他能把长安处处的花都看尽了。这首诗写得多少有点嘚瑟,这么嘚瑟,你就知道他之前经历过多少苦楚。

考中进士之后,其实只是获得了做官的基本资格,还得“守选”,就是等待授予官职,有些人一等又是好多年。孟郊就从46岁一直等到50岁,才到洛阳参加了一次官吏选拔,叫“铨选”。通过这次选拔,孟郊得到了生平第一个芝麻官——当时溧阳县的县尉。一个县的最高长官是县令,县尉是辅助县令去做管理工作的,比县令这样的九品芝麻官还低,所以韩愈有“酸寒溧阳尉”之叹。根据韩愈为孟郊写的《墓志铭》,孟郊参加进士考试,参加官吏选拔的考试,都是“以尊夫人之命”,就是遵照母亲大人的意思。孟郊一直坚持考试、等待,终于跑到溧阳县当了县尉。

虽然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官职,但的确是多年辛苦的一点儿收获,也是母亲心愿的初步实现。这个时候,他写下了《游子吟》。诗人自注说“迎母溧上作”,意思就是把母亲接到溧阳县去。这么一位50岁的“官场老鲜肉”啊,终于可以用他非常微薄的薪水去报答母亲了。多年的努力,母亲多年的督促、盼望,终于有了一个小小的收获。他心里应该有一份兴奋、一份欣慰。他想起自己孤独漂泊的岁月,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游子吟》。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前文说了,这首诗不是直接去唱赞歌,而是通过描写生活细节,缓缓展开对于母爱的歌颂的。游子的思绪就随着这条“手中线”,缓缓地展开了。这里有一个仿佛不经意的对偶,“慈母”对“游子”,“手中线”对“身上衣”。对偶的好处,就是把上句的情景跟下句的情景对称着铺展开来,由读者去想象两个情景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正是由于有无数个夜晚的“慈母手中线”,才会一点一点积累出“游子身上衣”。这是对偶的魅力,摆出对称的样子,启迪你去细细揣摩,衣服上的一针一线多么来之不易!

天下最美的母爱赞美诗,源自一位“官场老鲜肉”的感恩之心。

接下来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继续写细节,而且越来越细。刚才写的“手中线”,怎么游走呢?是密密地游走,一针一线走得非常密。也就是说,母亲想缝得非常结实。为什么要缝那么结实呢?因为“意恐迟迟归”。她担心儿子回来太迟,也就是出去时间太长,衣物就会磨损太厉害,无人给他缝补。于是她希望尽己所能地缝得更结实一些。

孟郊在之前反复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待参加铨选的过程,其实都是他“迟迟归”的过程。这位“游子”一直在外面漂泊、游荡、考试,终于在50岁得到了一个官职。这段漫长的经历,可能包含着无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瞬间。每一次出行前,母亲都要给他缝衣服,每一次缝都是那么仔细,像有强迫症一样那么仔细,就是怕他这一去又得一两年才能回来,衣服很容易穿破。此时多缝一针,儿子也许就多穿一天,少挨一天冻。

所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对生活画面的精心剪辑,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则是对心理活动的高度提炼。总的来说,这四句话是在写同一件事情,就是母亲给游子缝衣服。前两句是画面描写,后两句是心理展现。诗人的笔触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深。随着一针一线的积累,母亲对儿子的感情都缝进去了,那么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就在这一针一线之中酝酿出来了,引出了最后两句的感情高潮。

即便是感情达到最高点,孟郊也不直接说母亲我爱你、我要报恩,而是打了一个比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反问,意思是“寸草心”如何能报答“三春晖”呢?春天小草的每一寸生长、每一点儿进步,都得益于洒满天地的春日阳光带给它的温暖与呵护。“寸草心”是多么渺小,“三春晖”又是多么博大!这就非常贴切地写出了一个懂得感恩的孝子的内心对于母亲的态度:我的报恩之心永远那么渺小,而母爱永远那么博大!

这首《游子吟》,既写出了每个人都能体会的一种感恩之心,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孟郊切切实实经历的一种人生感慨。他想对母亲说,我这么一点儿微薄的成就,这么一个卑贱的官职,这么一点儿可怜的感恩之心,怎么能够报答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支持与照顾呢?这位“官场老鲜肉”多年以来积淀的感恩之心,就在一片春光中结束了。整体来看,诗作的前四句微妙而不微弱,最后两句热烈而不浮夸,它就是这么短小精悍而又韵味悠长!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至今仍是赞美母爱的天下第一名句。母爱太伟大,能够比拟母爱的可能只有春天的阳光吧。春光孕育万物,而母爱孕育人类。我们的成长是多么渺小,而母亲的恩泽又是多么广大。我们能够报答的也就是那么一点点心意,母亲赐予我们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爱。

作为孩子,要有感恩之心,多想想自己能回报什么,不要总向母亲讨要关爱、讨要照顾,这是“啃老”。而作为母亲,也应该体谅孩子的感恩之心,不要过多地苛求孝顺,一味索取孩子的回报乃至牺牲,这是“愚孝”。就像《游子吟》所写的,母亲的爱是积微流而成大海的,那么孩子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积微流而成大海,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彼此都能宽容、彼此都能感恩的健康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