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详细翻译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一首非常短小的作品,但名气非常大。就因为这首诗,敬亭山也变得家喻户晓了。敬亭山在哪里呢?在安徽省宣城的城北。其实这座山远不如黄山、庐山那么秀美,也不像泰山、华山那么有文化意味。它不是高山峻岭,只是一些小丘陵。
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诗人谢朓,是李白非常崇拜的偶像。李白写过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面提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说我喜欢汉代的文章,喜欢建安时期的诗歌,比如曹操、曹植的作品,我还喜欢“清发”的“小谢”,就是谢朓。谢朓的诗非常善于描写山水,风格秀丽,语言清爽。他在宣城做过官,也游玩、描写过敬亭山。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写得太简略,实在看不出风景如何。那么我们先来读一读李白的偶像谢朓所写的一首《游敬亭山》,窥测一下敬亭山的本来面目。这首诗比较长,我们只读其中一小部分。他说“兹山亘百里”,就是绵延百里,波澜起伏,这句写得很真实。又说“合沓与云齐”,说它高耸入云,这就有点夸张了。我们现在去敬亭山看看就知道,它的海拔高度只有两三百米,真的就是丘陵。
当孤云缓缓离去,李白终于等到了幸福的二人世界。
谢朓继续写,“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意思是很多隐士、精灵、神仙都喜欢在这座山里出没、栖息。之后他在山里游玩,从山谷里往上一看,看见“上干蔽白日”,形容山势险峻,连着白日。往下一看,看见“下属带回溪”,就是溪水曲曲弯弯。他继续写,“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越写越细了。山里面的植物非常茂盛,各种藤条交织着、蔓延着,树枝形状怪异、有高有低。这是谢朓眼中的敬亭山。他写得很具体、很细致。
回头再看李白《独坐敬亭山》,只有二十字。我们来尝试找一找,里面有没有具体的描写?李白写了什么鸟?“众鸟”,就是很多鸟。什么云?“孤云”,就是一朵云。很多鸟,一朵云,岂不是到处都能看见?李白完全不加修饰,不加刻画,不加描写,好像说了两句废话。
那么,李白“独坐敬亭山”,到底在看什么?谢朓写得那么细致,李白到底想写敬亭山的什么景色、什么特点呢?事实上,李白所关注的不是敬亭山具体的风景,而是整座山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这个精神和气质未必是敬亭山所独有的。你要是现在去敬亭山旅游,想感受一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估计根本抓不住李白的重点,不知道他到底“看不厌”什么。
我们得回到题目来,《独坐敬亭山》。他其实已经告诉你:我想写的不是山本身怎么样,而是我和山的关系怎么样。在这种关系中,我才能体察到别人看不到的山的气质和山的灵魂。
顺着“独坐”往下看,我们才能获得解诗的钥匙。“独坐”,意思是只有我一个人,所以上来就写“众鸟高飞尽”。柳宗元《江雪》是怎么写的呢?第一句写“千山鸟飞绝”。他要把世间万物都排除干净,最终只剩下一个“孤舟蓑笠翁”。李白上来也是这样写,“众鸟高飞尽”。他看到群山之中有群鸟飞翔,它们要飞到什么地方?飞到看不见了,全部无影无踪,世界归于清静。大家看,鸟都绝迹了,何况人呢?李白的潜台词一定是,人早就走空了。我没有带朋友,也没有朋友想过来找我,只有我在空山之中独来独往。
第二句,“孤云独去闲”。有生命的东西都没了,人也没了,鸟也没了,猩猩、猴子那些东西也看不见。但还有一个东西仍然存在,一个无生命的东西在那里飘浮,就是“孤云”。我们可以说“孤云”是李白自己的象征,也可以说它是这个世界上剩下来的最后一个“第三者”。为什么说它是“第三者”?另外两者是谁呢?就是“我”和“敬亭山”。
李白说,我独坐在敬亭山上,先把人看没了,然后把鸟看没了,最后还是觉得有一个事物横亘在我和敬亭山之间。这个事物,或许就是我自己的一种牵挂,一种执念。云很孤独,说明不是满天云雾,云也都散了、没了,就剩最后这么一朵孤云,一丝牵挂。当“孤云”终究也“独去”了,也消失了,那么世界上真的就只剩下我和敬亭山,再也没有任何“第三者”。注意,“孤云独去闲”的“闲”字,本义有宽绰、宽敞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心情宽绰、悠闲自在。所以,“孤云独去闲”既包含空间的无限感,也包含心情的悠闲感,它既是写景,也是写心。
当“孤云”缓缓离去之后,李白终于等到了幸福的二人世界,即“相看两不厌”。“相看”,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把敬亭山想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就好像在照镜子。我看着敬亭山说:你是多么孤独、清静、沉默!敬亭山也看着李白说:你也是如此孤独,如此清静,如此沉默啊!两个人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而是在用灵魂交流。灵魂一旦交流起来,会是什么状态呢?是“两不厌”,即永远不满足、不厌倦,永远在互相观看、互相欣赏、互相赞美。
这两个家伙是多么自恋啊!一个叫李白,一个叫敬亭山。两人相对而坐,我看看你,哎呀,你真美,这世上就你最懂我。你看看我,也是一样的心情。所以最后一句说,“只有敬亭山”。你能让我看这么久,还那么喜欢,我能让你看那么久,你还那么喜欢。普天之下,居然有两个人能如此相互欣赏,多么幸运啊!言外之意,其他那些人、那些事我都看不上。反过来也是一样,其他那些俗人、俗事,敬亭山也很厌倦。由此可见,这首诗写得多么孤独,但又多么热烈!那么骄傲,但又那么冷清!这就是李白精神世界的缩影。
李白在另外一首诗里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非常骄傲,一方面朋友很多,一方面他又不断得罪很多人;一方面他自视甚高,一方面又总是觉得无人赏识。他发牢骚说:我并不想弃世,不想变得这么孤独,是你们让我变得孤独!我想干很多宏伟事业,你们不让我干,你们漠视我、排斥我!这就叫“世人自弃我”。
他还有一首名作叫《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说我拿着一壶酒,没有人和我亲近,陪我喝酒。怎么办?只能精神分裂了!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明月叫过来,再喊个影子过来,让它们陪我喝酒!在《月下独酌》里,明月和影子就像敬亭山一样,成为世界上唯一陪伴他的事物。这个事物,说到底就是李白自己人格的镜像。
总之,李白“独坐敬亭山”,看的不是敬亭山,而是自己;他永远欣赏、永远不厌倦的,不是敬亭山的风景,而是自己的人格。在这个意义上,敬亭山长什么样子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我们读李白的山水诗,应该时常会感受到李白自己的无处不在。他写峨眉山月,写庐山瀑布,写敬亭山,乃至写孟浩然、杜甫、谢朓,都不是在客观地描绘山水风景、人物关系,而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刻画和塑造自己的人格。我们可以说,李白所写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写他自己。他所写的一切,都是那么活泼、天真、充满生命力、充满魅力,因为他本人拥有令人神往的灵魂。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