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及详细翻译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题叫《出塞》,其实是歌曲的名字。唐朝流传着很多边塞战歌,主要是吟咏边塞生活、战争岁月。比如《前出塞》《后出塞》《塞下曲》《塞上曲》,其实都跟《出塞》这首歌有关系,是从它引申出来的。

王昌龄这首《出塞》历来被人们捧得非常高,说它是“唐人七绝第一”,也就是说在七言绝句这样一种诗歌体裁里面,它是老大,甚至超过李白、杜甫、杜牧写的那么多伟大的七绝。为什么被人如此称道呢?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技巧都十分高妙,需要仔细品读。

第一句上来就气度非凡,“秦时明月汉时关”。你不是唐朝人吗?那就写唐朝的边塞是什么样子呀!但王昌龄不写。他也不写唐朝人是怎么打仗的,也不写秦朝人、汉朝人是怎么打仗的,他只写了两样静止的、没有生命的东西——“明月”和“关”。“关”就是边关要塞。秦代的明月,今天仍然能看到它,明月是永恒的。汉代的关塞建筑可能没了,或者只剩断壁残垣,但是这个重要地点还在。“明月”和“关”,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都是静静地看着一代又一代的战争不断发生,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不断死亡,又不断地卷土重来,继续打仗,继续死亡。这里面包含着无限的时间。

诗人做了一个技巧上的处理。他说“秦时”“汉时”,连续用了两个“时”字,形成一种重复的节奏。重复之中是有深意的。他想说的是,“秦时”与“汉时”是彼此交织、相互呼应的。秦时也有明月也有关,汉时也有明月也有关。这样一来,他省去了很多文字。这句话如果说完整了,应该是:秦朝的时候,明月照关塞;汉朝的时候,也是明月照关塞;唐朝的时候,还是明月照关塞。从古至今,总是得打仗啊!从秦朝打到唐朝,人类的战争就是这么无休无止。我们再继续想: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关;汉朝的关既被汉代的明月所照耀,也被秦时的明月所照耀;而唐朝的关,则被秦朝、汉朝、唐朝的明月所照耀。所以,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一个高度压缩的句子,诗人让“明月”和“关”之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关系,可谓事半功倍。

这种手法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作“互文”,即两个词或两层意思能够彼此说明、相互补充。互文在诗词里很常见。比如杜牧《泊秦淮》的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也制造出了互文的关系:雾气一方面笼着寒水,一方面也笼着沙;月光既笼着沙,同时也笼着寒水。雾气、月光、寒水、河沙,这四样东西之间是交相辉映的。一句之间包含着两句,甚至可以说包含着四句,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联系。

再比如柳永《望海潮》写杭州美景,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说的是季节,是时间;“十里”说的是场面,是空间。这两句也是互文的。他的意思是,秋天到了就会有大片大片的桂花,夏天到了就会有大片大片的荷花。这样一来,时间和空间交相辉映。读者稍一联想就能明白,一年四季杭州西湖都有美景,一年四季的美景都是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都能让人徜徉其中不能自拔。

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互不侵犯,各自安居。

我们再回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北方边疆的战争,秦朝打,汉朝也打。秦朝时修筑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侵略,汉朝时也曾跟匈奴人发生很多战争。秦人曾经击退匈奴七百余里,乃至匈奴都不敢南下牧马。汉人则更彪悍,李广、霍去病、卫青、窦固、窦宪,这些人都让匈奴人闻风丧胆。所有这些历史画卷,都被压缩在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之中。

第一句包含了无限的时间,而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包含了无限的空间。王昌龄有一首《塞下曲》是这么写的,“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可以跟这句互相参照来读,都凸显了战争的惨烈、残酷。他说“万里长征人未还”,在无限的空间之中,人走了很远,却回不来,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所以,“万里长征人未还”跟“秦时明月汉时关”之间,仍然形成了一种交相辉映的关系。诗人想告诉我们,战争在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中都是绵延不绝的。前两句呈现出一个无穷无尽的战争世界。

正因为有这样无穷无尽的、惨烈的、让人绝望的战争世界,才会催发出后面两句高远而强烈的理想,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是卫青和李广两个典故。《汉书》里记载,卫青曾经攻打匈奴一直打到笼城。“笼”有时也写作“龙”,读音相近。这场重要的战役被后人所纪念,这是第一个典故。第二个典故与李广有关。李广把匈奴人打怕了,所以匈奴人把李广称为“汉之飞将军”。“龙城”说的是卫青,“飞将”说的是李广,合在一起就成了“龙城飞将”。也有学者说,“龙城”指的是匈奴祭天的地方,对于匈奴人来说意义极为重大。直捣龙城,意味着彻底摧毁匈奴的军事力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总之,我们可以把“龙城飞将”看成是泛指汉代名将。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王昌龄感慨,如果有像汉代名将一样的超级英雄出现在我们唐朝,就一定能够直捣龙城,击败北方的侵略者。“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不让侵略者的兵马度过阴山。北朝民歌《敕勒歌》里说“敕勒川,阴山下”,说明北方游牧民族都居住于阴山附近。本来他们会度过阴山侵略我们,现在把他们打回老家去,打得远远的,让他们不敢再南下侵略。那样的话,阴山就变成了一条清晰的分割线,分割出两个民族、两个地区,彼此相安无事,多好!

相安无事,是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持的。古来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呀!我们的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没有导弹、战斗机、航空母舰来保护领土、领海、领空,那么侵略者就会突破各种各样的底线,不断骚扰、欺负我们。国家总是要表彰“两弹元勋”,就是因为这些伟大科学家的智慧和奋斗,为我们的和平生活提供了最高保障。我们一定要明白,制造原子弹、导弹、战斗机的科学家们,不是战争狂人、武器狂人。他们制造出杀人武器,目的是为了永远不使用它们!

同样道理,王昌龄赞美汉代的“龙城飞将”,也不是想夸耀他们的杀人能力,而是想表达古往今来一切人类的最高理想:彼此分割清楚,互不侵犯,各自安居。怎么才能促成这样的结果呢?需要有英雄出现。让英雄震慑住敌人,让敌人不敢来犯,让我们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让万里长征的士兵能够回家,让目睹了古往今来那么多战争的明月和关塞,也能安静、安心。

这首《出塞》,从整体来看气势非常恢宏,境界非常崇高。它起笔就很高,先定一个高调:战争从秦时、汉时,一直打到唐时。然后写“万里长征人未还”,时间写完了再写空间。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有无穷无尽的战争。这样惨烈的战争,谁能够把它消灭掉?谁能够让它停止啊?我希望有伟大的英雄出现。当时的汉朝人就是借助英雄的努力,赢得了暂时的和平。那么唐朝人能不能赢得和平呢?能不能再出现这样的英雄呢?第三句形成了一个顿挫,卖了一个关子,说如果有超级英雄出现,会怎么样呢?最后一句提出最高理想,“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彼此相安无事,你也不敢来,我也不打你。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理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延伸阅读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