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详细翻译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首先研究一下题目。大林寺的位置对于大家理解这首诗非常重要。大林寺在庐山以西,在大林峰南边,地处于深山之中。要想复原白居易当时在大林寺的经历,我们需要在读这首诗之前,先来读一读白居易的一篇文章叫《游大林寺序》。文章叙述了自己在庐山中,尤其是在大林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是怎么写的呢?他说自己游玩了庐山的好多地方,其中还登过香炉峰,就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那个香炉峰。到了晚上,就住在大林寺。他是怎么描述大林寺的呢?“大林穷远,人迹罕到”,说大林寺的位置非常深远,在深山之中,很少有人到这。白居易自己一个人跑到这来,有一种探险的感觉。接着说“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有清澈的泉水,青苍的岩石,矮小的松树,纤细的瘦竹。这里“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地势高,比较冷,所以竹子、松树长得都短小瘦弱,花开时节也比平原地区要晚很多。
他继续写,“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说时节已经到了初夏,但是感觉还像二月仲春一样。山上山下的时节,至少相差一个多月。“梨桃始华,涧草犹短”,说梨花、桃花刚刚开放,山涧中的青草还短短的、嫩嫩的。“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这里跟平原上、小村庄里的风景很不一样,所以说“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造”就是“到”的意思。他说刚来到这的时候,有点恍惚,感觉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好比说昨天上山之前已经穿短袖了,上来之后又得穿毛衣。上山之前百花都凋落了,上来之后百花才刚刚盛开。于是他写了一首绝句,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最后他自己注了一个日期“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农历的四月初九,已然入夏。
别人的春天飞走了,白居易却看到了时光倒流之后的又一个春天。
知道了上面的背景,再读这首诗,你就能理解白居易有多么惊喜!第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仿佛此处已不是人间。“人间”是有特指的,就是刚才文章里所说的“平地聚落”。平原地区四月芳菲已尽。“尽”就是穷尽的意思,不是还有点残花,而是什么花都没了。一个“尽”字,包含无限惋惜,说明他上山之前心里是不太舒服的。春天这么快就过去了,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呢,怎么花朵就凋零殆尽了呢?结果,上了庐山之后,进入山寺之后,发现“山寺桃花始盛开”。注意这个“始”字,里边包含了多少惊喜,多少恍惚!
桃花正常应是在什么时候盛开呢?二十四节气里有个节气叫“惊蛰”。惊蛰之后,桃花始盛开,这是正常的时节。春天的一月、二月、三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季春。孟是最早的,仲是春天的中间,季春就到了暮春了。惊蛰正好是在仲春时候,也就是文章里所说的“正二月天”。平原地区的桃花二月才盛开,但山寺里的桃花到了四月才刚刚盛开。所以,“始盛开”让诗人几乎有种时间倒流的感觉!于是他喜出望外!“始”字跟“尽”字,是搭配呼应的。
下面两句是怎么说的呢?“长恨春归无觅处”,“恨”就是遗憾。诗人经常叹息,春天走了,去哪里都找不到了,因为芳菲尽了。“不知转入此中来”,意思是我怎么不早点知道有这么一个妙境、一个神奇的世界呢?早知道,我就不用遗憾、惋惜、伤心了,我就会赶紧跑到大林寺来,继续欣赏春光。在白居易感受的世界里,春天很顽皮,好像没有真正归去,而是躲藏到大林寺中了。“春归”和“转入”,是一种拟人化的设想,更加突出地强调惊喜之情。
整体来看,《大林寺桃花》的妙处在于把空间转换所带来的一种时间错觉非常传神地写出来了。可见,白居易是多么热爱春天,热爱生活!很多诗人都热爱生活,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他们喜欢赞美生命蓬勃发展的春天,常常惋惜春天的离去,生命的衰歇。在庐山中的大林寺里,白居易看到了春天的延长,生命的复活,所以他要赞美这个奇迹。
讲完这首诗,我们再来对比一下黄庭坚的一首词,跟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叫《清平乐》。他是怎么写的呢?“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春天啊春天,你去哪儿了?我找不到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要是有谁知道春天去哪了,我去把它找回来,让它在我这里多住一会儿好不好?黄庭坚写得比白居易更为俏皮、幽默。这是词的上阕。
下阕同样写得俏皮。“春无踪迹谁知”,春天还是就这么走了,它的踪迹到哪儿去了呢?“除非问取黄鹂”,人不知道,那黄鹂知不知道呢?我去问问黄鹂吧!结果“百啭无人能解”,黄鹂在鸣叫,说了很多话,也许它已经告诉了诗人春天在哪里了,但是无人能懂这种语言。最后一句是“因风飞过蔷薇”,说黄鹂顺着风就飞过了蔷薇花。春天呢,好像也就在这样神秘的、不了了之的气氛中,飞走了。
黄庭坚这首词,先去问人,春天哪里去了?再去问鸟,你知不知道啊?这都是在表达一种惜春之情。同样惜春,黄庭坚没有白居易那么幸运。他的春天终究飞走了,而白居易看到了仿佛时光倒流之后的又一个春天。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