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及详细翻译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的作者,书上一般写的是杜牧。有些研究唐诗的学者认为它可能不是杜牧写的,因为在目前能看到的不少杜牧的诗集里都没有收录这首诗,很晚的时候才有人把它放到杜牧诗集的补充部分里去。那它到底是不是杜牧写的呢?我不敢确定。因为在北宋初年的时候已经看到这样的记载了——杏花村在江宁县,相传为杜牧沽酒之处。既然提到“杏花村”,提到“酒”,就知道说的肯定是《清明》这首诗。北宋初的时候距离晚唐不太远,已经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证明这首诗很有可能是杜牧所写。在发现更确凿的反证之前,我们还是权且认为它是杜牧写的。

下面来看这首著名的《清明》。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关于“清明时节”的问题,我们待会再说,先把诗讲完。“雨纷纷”,江南到了清明时节经常会下雨,春雨连绵。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路上行人”指的是谁?是诗人看到路上一拨一拨人在那里断魂呢,还是说他自己呢?让我们先揣摩一下,什么叫“断魂”?“断魂”在古诗里边,未必那么绝望,那么悲痛,不像它的字面意思那么惊悚。还有一个相近的词叫“销魂”,在很多时候,也未必是极度悲伤的状态。“断魂”,更多是一种茫然,有点懵。这样的时节,走在路上,看到有人上坟,有人烧纸钱,有人雨中赶路,有人宴饮聚会,看得有点懵。当然,路上其他人看杜牧,估计也有点懵。这些“路上行人”都是“欲断魂”的,但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自己的“断魂”。

清明不是鬼节,是“人节”。

之所以这么推测,是因为下面的话其实是接着“断魂”说的。为什么要“借问酒家何处有”?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借酒浇愁”。杜牧有点茫然,有点懵,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就想去找点酒喝,“借问酒家何处有”。这里卖一个关子,他在问谁呢?诗中并没告诉你,只是告诉你诗人去找酒家了。最后一句才回答你,原来是问了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说那里有好酒。

我们品赏一下后两句的关系。“借问酒家何处有”,没有画面感,就是在叙事,因为他想把最浓缩的信息、最优美的画面留到最后,“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本身的画面感就很强。牧童“遥指”,又有一个优雅而天真的动作。远方烟雨朦胧之中,还有一座“杏花村”。光看这名字就觉得特别美,想一想那儿的酒,估计也是“金樽清酒斗十千”吧。最后一句韵味悠长、戛然而止。如果继续说诗人是怎么走到杏花村去的,怎么喝酒的,诗就没有味道了。当止则止,意味无穷。

这首诗太有名了,后世好多人喜欢改它。这里我提供一种有趣的改法。怎么改呢?把它改得像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么一改,诗人找的就不是酒家,而是问这个酒家,哪里有牧童。酒家告诉你,杏花村那儿有好多牧童在放牛呢!这么一改,小诗的意境又变化了。

讲完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讲清明这个节日。《说文解字》里说:“清,朗也。”“朗”是什么意思呢?“朗,明也。”可见,“清”和“明”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多么美妙,都是明亮、清澈、爽朗的感觉。我们经常把“清”和“明”放一起组词,比如清风明月,政治清明,河清政明,都是吉祥的词语。

清明,既是个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节气,它大概是在春分之后的十五天。换算成现在的公历,是在4月5日左右。所以我们就规定了4月5号是清明节,这是节气。作为节日,清明节与另一个节日有密切关系,就是寒食节。我们讲韩翃《寒食》那首诗的时候,会详细地讲这个问题。大概是在唐宋时期,清明节慢慢与寒食节合并了。

有一个世俗的说法,说清明节是“鬼节”。这个说法并不确切。要说“鬼节”,我们中国正儿八经的“鬼节”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它和清明节的意义是不同的。清明节是为了祭祀祖先,表达一种家庭和睦、慎终追远的感觉;中元节则是为了安抚世间的鬼和精灵,有点像西方的鬼节即“万圣节”,当然本质其实也不同。清明不是“鬼节”,而是“人节”,我们在清明时节通常会去扫墓,庄重肃穆,不至于悲哀和恐惧。

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活动,比如聚会,踏青,插柳,放风筝,踢足球,荡秋千,等等。为什么要把扫墓和后面这些活动都放在一天去举办呢?这是因为清明节是一个既要尊重逝者、又要团结生者的美好节日,它能通天彻地,沟通生死。在这一天,大家既要追思祖先,还要携手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去活动活动,喝喝酒,锻炼身体,激发阳气,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杜牧到了杏花村之后,估计就不会再“断魂”了吧!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