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原文及详细翻译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说到叶绍翁,大家估计首先会想到《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由此可见,叶绍翁很善于写生活中的小细节、小经历。今天要讲的这首《夜书所见》,虽然没有《游园不值》那么轻松有趣,但是也没有多么沉重,只是有淡淡的忧愁。在忧愁之中,仍有趣味可寻,仍有安静的美好。
诗题叫《夜书所见》,其实没有透露太多信息。诗人晚上看到什么,就写了什么,这属于即兴创作的即景诗。清代诗人查慎行写过一首《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写得非常优美,也属于即景诗,题目也相似。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在一个瞬间,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心情的一次波动。不请自来的生活之美,有时比刻意寻觅的美,更有趣味。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梧叶”,当然就是梧桐的叶子。“萧萧”,是风声,这里指风吹树叶的声音。“送寒声”,诗人不直接说风吹过来了,而是想,这风是谁送过来的呢?原来是梧桐的叶子。“送”字有一种由彼及此的层次感。李白有名句“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是他看着秋雁越飞越远,由近及远;而叶绍翁这句是反过来,是由远及近:秋天的梧桐树,被秋风一吹,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旁。
关于秋天的声音,有一篇非常著名的作品,大家以后到中学一定会学到,就是欧阳修的《秋声赋》,里面写道,作者夜晚读书的时候,有声音自西南而来。这声音真是丰富:有时候淅淅沥沥的,有时候萧萧飒飒的,有时候像波涛奔腾,有时候又像兵器碰撞,安静下来的时候,又像一队人马急行军,要去偷袭敌人。作者就对童子说,你出去看看是什么声音啊?童子回来,说了一段很美的话:“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意思是,夜晚天气很好,星光和月色都很皎洁,银河在天上悬挂着,也很清晰。到处都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只有风的声音吹拂在树木之间。
叶绍翁写的“萧萧梧叶送寒声”,其实也就是“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意思。诗人一定是在“四无人声”的深夜,听见了梧桐叶的声音,才会心里有所感。如果是热热闹闹的场景,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就没有下面这句了。
下面这句是怎么写的呢?“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与上句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层层深入的关系。第一句写,风声穿过了梧桐树叶,传到“我”的耳旁;而第二句则将风声推到了更远的地方,即“江上”。我们可以想象,吹过树叶的风,可能恰是来自遥远的江面;而遥远的江风,也会渐渐吹近,吹到树叶,吹到“我”身边。诗歌的境界一下子就推开了。
为什么境界会推开?因为作者的心情推开了。这首诗中,景色与心情的关系非常有意思:声音就是景色的一部分,它是从远及近传过来的,而“我”的心情是从近及远推出去的。所以,“江上秋风动客情”,把一来一去的关系完整地呈现出来了。风从远处吹到“我”的心里,“我”的思绪从心里飘到了远处,这就叫“动客情”。“客情”,就是作客他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小朋友也拥有影响他人、改变世界的光亮与力量。
前面两句,整体来说写得比较衰飒、凄凉、寂寞,让人心里不舒服。但是下面两句写的,却又展现了衰飒画面中的一丝温暖,一丝趣味。他说,“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字很有意思。我们在深夜里看到远处有灯光,肯定不能立刻判断出那是什么,得仔细看才能看清楚。可是诗人却说,我远远一看,就清晰地看到那边有几个儿童在“挑促织”,人物、动作都看得那么明白,可能吗?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挑促织”。“挑”就是把砖头掀开,把草丛拨开。大家如果捉过蟋蟀,就会知道蟋蟀一般在砖瓦下、篱笆旁、屋檐下、花坛边这些地方。要拨开砖瓦、花草这些遮蔽物,才能找到蟋蟀,又名“促织”。
儿童翻砖、拨草、抓蟋蟀这些细节,诗人怎么可能一眼看清呢?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即“夜深篱落一灯明”。深夜之中,家家户户灯光熄灭,一片黑暗。小孩子们却精力旺盛,偷偷出去玩耍。捉蟋蟀一定得晚上去,蟋蟀声音响亮,听得清楚,才能够抓到。在什么地方抓蟋蟀呢?诗人看到的是在“篱落”旁边,就是篱笆墙附近,有一星亮光在那里。他先看到有个亮光,再仔细一看,亮光就在篱笆墙下一动不动,偶尔又稍微移动一下,然后又不动了。大半夜的,谁会在篱笆墙底下一动不动呢?仔细一看,心里再一猜,就明白了:一定是几个孩子在那捉蟋蟀呢!所以,诗人“知有儿童挑促织”,不是一瞬间就看明白了,而是伴随着猜测、推理的过程。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心理过程呢?暗夜中的明灯,本来就能带给人一种温暖,而且这个明灯又不是无意义的灯光,而是一个有趣的亮色,是小朋友们捉蟋蟀时的“探照灯”。作者一定想到了,深夜偷偷捉蟋蟀的小朋友,一定是非常快乐的!
本来,诗人自己“动客情”了,心里凄凉、孤寂,看到暗夜中的亮色,心里就生起温暖。再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在捉蟋蟀,多开心啊!在这种明和暗的对比中,也就显示出了快乐与凄凉的对比。而诗人的凄凉之情,也就在童真童趣的映照与抚慰之下得到了冲淡。所以我说,整首诗呈现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在这淡淡的忧愁中还写出了生活的趣味。
最后,让我们再读一首写蟋蟀的小词,即南宋词人姜夔的《齐天乐·蟋蟀》。这首词很长,我们只选读其中两句。“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伊”,就是指蟋蟀。在哪里能听见蟋蟀的声音呢?他说,露水打湿了门环,绿苔铺满了井栏,在门环下、石井边,就能经常听到蟋蟀的声音。
还有一句跟叶绍翁所写的有些关系,叫“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姜夔说,在篱笆底下掌着灯去捉蟋蟀的,是谁呢?原来是小朋友们。大家看,《齐天乐·蟋蟀》里的前后两句,也有一个对比。“露湿铜铺,苔侵石井”,是凄凉的;而“笑篱落呼灯”,是温暖的。我们可以想象,小朋友们捉蟋蟀,不仅自己开心,而且他们点着的那盏灯,能让黑暗中辗转难眠、心里五味杂陈的成年人,感到了一丝温暖,一丝趣味。
小朋友们,你们虽然还小,但是要坚信自己也拥有影响他人、改变世界的光亮与力量,而且永远不要舍弃你们的童真童趣,它们有时能够胜过一切智慧,有时可以战胜一切忧愁。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