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原文及详细翻译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题很简单,《赠刘景文》。刘景文是谁呢?原名叫刘季孙,字景文。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此时苏轼在杭州当地方官,刘景文也在这里当官,只不过苏轼当的是文官,刘景文当的是武官——两浙兵马都监。这位武官可不是一个粗犷的汉子,人家也是有文采的,博学能文,常常与苏轼相互写诗、赠诗。

另外还有一个信息要交代一下。刘景文的父亲刘平,是个战斗英雄,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牺牲了。这么一个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的人,同时又是英雄的后代,苏轼对他是有敬佩之心的。他曾为刘景文写推荐信,跟朝廷说这个人了不起,应该给他升官。

《赠刘景文》写于杭州。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初冬的景色。这首诗里的所有景物,都在告诉我们季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都说明是深秋初冬。那我们就来看,苏轼是如何写初冬景物的呢?他为何要和刘景文说些橙子橘子的事儿呢?推销水果吗?让我们逐句读一读。

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擎雨盖”,指的是荷叶。“盖”是车盖,车上的顶棚,这里形容圆圆的、薄薄的荷叶。“擎”是什么意思?上举的意思。小朋友们看《变形金刚》就知道,里面有个人物叫擎天柱。擎天柱,就是向上托举着天的柱子,说明这个人力大无穷,顶天立地。“擎雨盖”,就是在雨中往上挺举的荷叶。这一看就是典型的夏天荷叶的模样。北宋词人周邦彦有一句词形容荷叶:“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夏天的时候,荷叶覆盖在水面上,在风中亭亭玉立。苏轼说,“荷尽已无擎雨盖”,意思是再也看不到“一一风荷举”的样子,因为荷叶都已凋残。

苏轼想用内外兼修的初冬景象,去赞美刘景文的人格。

李商隐也有一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一个阴冷的秋夜,诗人听着窗外雨打枯荷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在深秋的时候,去公园池塘边看看荷叶,感受一下什么叫“枯荷”,什么叫“荷尽已无擎雨盖”。那时候,荷叶真的已经全部凋残了,水面上只留下一根一根黑乎乎的枯败的荷枝,再也看不到清秀圆美、如同车盖的荷叶。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是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而言的。荷叶一旦衰败,就失去了一切姿色。菊花即便被寒风吹得凋残,仍然保持着高傲的气质,挺立着坚韧的菊枝。相比之下,菊和荷两种植物的耐寒性是截然不同的。而两种植物的形象对比也很鲜明:一个是“无擎雨盖”,一个是“有傲霜枝”。其实我们读懂了“傲霜枝”,“擎雨盖”也就更好理解了。什么是“傲霜枝”?即在霜中傲立的菊枝。什么叫“擎雨盖”?即在雨中擎举的荷叶。二者之间的对偶,非常工整。

前面两句有对比,有褒贬。荷叶完全凋残,菊花仍然挺立,都是初冬时候的景物。写到这里,苏轼对初冬的情感也就迸发出来了,“一年好景君须记”。什么叫“一年好景”?不是说一年四季到处都是好景吗?苏轼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物就在此时!你应该对初冬景物铭记在心!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和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表达上很相似。韩愈说,你们都说春花烂漫的时候好,我偏偏觉得早春时节最好。苏轼也一样,你们都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偏偏最喜欢初冬时节!

初冬时节的什么景色让苏轼觉得最值得赞美呢?刚才已经交代了其中的一个,就是“菊残犹有傲霜枝”。可是,秋菊有太多人去写,不容易写出特点来。苏轼最后给出了一幅非常独特的初冬画面,叫“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末冬初,整个世界都是冷冷清清的,花残,叶尽,到处都是冷色调。唯有成熟的果实,尤其是橙子、橘子这样颜色鲜艳的果实,才能绽放出绚烂的色彩。苏轼特意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实际上,很可能是这家种橙子,那家种橘子,两家相隔十万八千里。但苏轼一定要放在一起,搭配出“橙黄”“橘绿”的色彩。单有黄,单有绿,还是单调,如果放在一起,有黄有绿的,就变得多姿多彩了。

这就是苏轼看到的不一样的初冬。怎么不一样呢?一般而言,春天才是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但是苏轼却说,你们不注意观察,看不到初冬时节也有丰富的颜色。这会让人想起杜牧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说,你们都觉得寒山里冷冷清清,但在我看来,霜叶的颜色却比二月花还要鲜艳!苏轼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橙黄橘绿的初冬风景,哪里会输给春天与夏天?我觉得更好!

总之,在《赠刘景文》中,苏轼想极力赞美初冬时节。这时候不仅有“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内在气质,也有“橙黄橘绿”那样的外在色彩,有内又有外,内外兼修,多么可贵,多么美好啊!

苏轼为什么要在刘景文面前极力赞美初冬呢?刚才我们说了,苏轼对刘景文的人格是很钦佩的。他想用菊花的气节、橙子橘子的色彩,去赞美对方的人格。菊花“傲霜”,写的人非常多。但是“橙黄橘绿时”,却是苏轼独有的观察与联想。虽是独有,但也不代表他是凭空捏造的。为什么要写“橙黄橘绿”?橘子难道有特殊的寓意吗?其实是有的。

《楚辞》里有一篇诗叫《橘颂》,是屈原所作。你们以后长大了,可能会学到。这篇文字相对难懂,篇幅也比较长,我简单介绍几句,让你们看一看屈原是如何赞美橘树的。他说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它不愿意离开故土,在南国生长,一直坚守故土;“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扎根很深,谁都搬不走它,它有专一的志向;然后又写橘树长得也美,“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绿的叶,白的花,很让人欣赏;“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橘枝是层层叠叠的,枝上还有一些小刺,结出来的果子则是圆滚滚的,非常可爱。果子的颜色呢?“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就是有青有黄,斑斓灿烂。苏轼说“最是橙黄橘绿时”,就是学习了《橘颂》里的“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除了屈原,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里,也写过橘树。他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橘树到了冬天还是绿的,不仅因为江南气候温暖才坚持这么久,而是因为它自己有一份坚守岁寒的心。

菊花也好,橘树也好,之所以被人赞美,都是因为它们生存、绽放、结果的季节,与别的植物不同。其他的季节是温暖的、热闹的,秋冬之际是寒冷的、严酷的、冷清的。在这样的季节里,它们能够绽放生命,坚守美丽,弥足珍惜,令人敬佩!苏轼想用这样一些初冬景象,去赞美刘景文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