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原文及详细翻译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的题目非常简单,就叫《咏柳》。古人很喜欢拿“咏”字作诗题,比如《咏鹅》《咏月》《咏灯》,等等。这样一些吟咏各种客观事物的诗,叫咏物诗。写这样的诗,最重要的技巧在于抓住事物的特点。我们讲骆宾王《咏鹅》的时候,谈过这个问题。“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红掌拨”,这些都是鹅的特点,换成鸭就不对了。

柳树也是如此。柳有柳的特点和气质。贺知章怎么写柳?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表面意思就是绿色的玉,是借用玉的颜色来形容柳树。可是,天下绿色的树简直太多了,或许柳树的绿更鲜艳一点儿、更亮一点儿,但它也是绿色,并无特别值得吟咏之处。

“碧玉”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南朝时期,有一首乐府民歌叫《碧玉歌》,“碧玉”很可能就是当时一位美女的名字。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小家碧玉”,与它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语叫“大家闺秀”。在我们的语言传统和诗歌传统里,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用“碧玉”去形容既秀美又纯朴的少女。

所以,“碧玉妆成一树高”不仅在形容柳树的颜色,而且在描摹柳树的姿态,是小家碧玉的感觉,而不是大家闺秀。谁可以称作大家闺秀呢?估计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吧,显得比较绚烂、富贵,才能叫“大家”。牡丹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需要精心种植和培育;柳树则傍水而生,处处都是。你很容易注意不到它,但仔细一看,又觉得它如此清秀可人。这就是小家碧玉的气质。

柳的姿态像少女,柳的灵魂是春风。

接着,贺知章就发挥联想了,“妆成一树高”。“妆”字一出来,我们反过来就知道“碧玉”一定跟女性有关。“妆成”就是刚刚化完妆。迎风摇曳的垂柳,就像刚刚装扮好的模特,款款走上了T台。“一树高”,“一树”当然说的是柳树。“高”,说明柳树不是歪着,不是躺着,也不是小柳树,可能确实长得比较高拔、挺立,或者说,就叫亭亭玉立。总之,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短短七个字,信息量可真不少!

第二句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妆成”是一个整体看法。远观柳树,整个树都很柔美,如同少女妆成。若继续细细品赏,则每一个枝条又会引发另一种联想了,叫“万条垂下绿丝绦”。什么叫“绿丝绦”?就是用绿色的丝线编成的带子。这种丝带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可以用来妆饰衣服,系在腰上。由此可见,“绿丝绦”呼应着前面出现的“碧玉”形象。既然说柳树的整体像是一位少女,那么它的枝条就像少女衣服上佩戴的丝带一样。

再往下,诗人越看越细。先看“一树”,再看“万条”,再细看就是柳叶了,于是写出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能不能让我们联想到少女呢?其实同样可以。古人称女性的眉毛画完之后叫柳叶眉,像柳叶一样细细的眉毛。所以这首诗处处在看柳,其实处处在看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杨柳枝》,说“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意思是,面露愁容的时候,细细弯弯的眉毛皱起来,就像柳叶;心中忧愁的时候,仿佛肚子里百转千回不舒服,就像柳枝下垂。白居易也用柳叶去比喻人的眉毛。

杨柳枝

唐·白居易

人言柳叶似愁眉,

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

彼此应无续得期。

但是,贺知章这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精彩绝妙之处,不是简单地联想少女的柳叶眉,而是他问了一句“谁裁出”,诗意的重点突然有了一个转移。他好像瞬间醒悟过来,我别老是抓着少女的形象不放了,我毕竟是在“咏柳”啊!少女的眉毛是自己描的,那么柳树的“细叶”是谁创造的呢?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谁裁出”,这个“裁”字其实已经暗示答案了。谁来裁?那肯定是裁缝来裁。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说“二月春风似裁缝”,这就完全没有美感了,裁缝他不美,他没有一种活泼的感觉。

贺知章给出的答案是非常活泼的。他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他不管是谁拿着剪刀,他也不说是某人在用这个剪刀,他关注的是春风。春风就像一个心灵手巧的裁缝,拿着剪刀来细细裁剪柳叶。这就写出了春风那种机敏、巧妙、灵性的美。大家想一想,每一棵柳树有多少“绿丝绦”,每一枝“绿丝绦”又有多少“细叶”呢?每一枚柳叶都像少女画过的眉毛一样那么精致,那么优美,谁有这么出神入化的创造力呢?只有春风,只有伟大的自然。古人把大自然称作“造化”,正是赞美自然的无穷无尽的神奇创造力啊!

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一方面,诗人处处在拟人,说柳树的姿态如同亭亭玉立的少女,万千柳条如同少女衣服上的丝带,细细柳叶如同少女的眉毛;另一方面,诗人制造了一个意外的翻转,他从“拟人”中跳出,去揭示“自然创造生命”“自然创造美”的道理。他说,柳树的美是自然创造的。我们继续往下想,如花似玉的少女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当然还是自然啊!所以,整首诗最终的落脚点是自然的创造力。诗虽是咏柳,但柳树背后的灵魂是春风,是“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