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详细翻译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在学习一首诗之前,最好先把它“复原”一下。比如,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原来的题目叫什么?在作者诗集里它本来的样子是什么?作者前前后后共写了几首?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就需要先“复原”。它原本有两首诗,题目叫《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第一首比较长,第二才是这首比较短的千古名作。
诗题既然是《望庐山瀑布水》,那么李白是在哪儿“望”的呢?是在瀑布底下抬头往上看?还是远远站在对面山上看的呢?如果是在山上,那是什么山呢?是不是诗里所说的香炉峰呢?即便确定是在香炉峰上,那是在香炉峰的什么位置呢?山脚下?半山腰?还是山顶?这些都是问题。
我问以上问题,不是故意刁难大家。这些问题很琐碎,本身并不重要,但它们能指出我们阅读习惯中的一些坏毛病。我们总爱从课本、唐诗选、宋词选里去读诗词,懒得阅读某位作者的诗集、词集乃至全集。后者才是原汁原味的版本,才能让我们尽可能接近作者写作时的真相。李白站在哪里望瀑布?这个问题就涉及写作真相。
一条瀑布,不是人间之物。一首小诗,也要反复修改。
如果要解答的话,单看“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话,还真是解不了!你看,“遥看瀑布挂前川”,好像是站在瀑布正对面啊!但再看“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一个“落”字,是从上往下倾泻的感觉,那是不是站在正下方仰视瀑布呢?我们如果翻开《李太白全集》,你会发现在《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第一首里,上来便说得清清楚楚,叫“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说往西登上香炉峰,往南一看,看见了瀑布水。两首诗都是在这个位置“望”的。问题涣然冰释。
我们继续问问题。“日照香炉生紫烟”,这里的“紫烟”是什么?大家的语文老师有没有解释过呢?根据我的了解,很多语文老师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摇身一变就成了科学老师。他们会说,早晨的阳光本来红彤彤的,照射在雾气上,发生了折射现象,颜色改变,就有了紫色的烟。总之,一般老师就把“紫烟”解释成紫色的雾气。
可是,大家摸着自己的良心说,我们去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到底有没有见过紫色的烟?白烟,红烟,都很正常,哪里有紫烟?最近几年,北京空气不好,有雾霾的时候,阳光一照还真有点儿紫色。这是环境污染啊!唐朝的庐山,那么干净的地方,哪儿来的紫色呢?
有人可能要跟我抬杠,说庐山没准就是有紫烟呢!那是特殊时间点的特殊地理现象!好吧,那就再去《李太白全集》里仔细找一找,你会发现,里面居然出现了十四次“紫烟”!这就奇怪了,李白怎么到处都能看到“紫烟”?他戴着紫色的墨镜吗?
所以,“紫”不能理解成紫色,而是一种氛围,一种神仙的气氛。李白是一个道教徒,道教徒都希望自己变成神仙。《元丹丘歌》里面写,“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嵩岑”,就是河南嵩山。你看,嵩山也有“紫烟”。李白的好朋友元丹丘就在嵩山附近学道,想当神仙,所以用“紫烟”来形容他。
还有一首诗,倒是在庐山写的,题目叫《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意思是李白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庐山里面去学道,学道的师父叫李腾空。这名字是不是特霸气?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侠女?这人实际是个女道士。李白描写她“罗衣曳紫烟”,意思是她的衣服后面拖着紫烟。天哪,难道衣服着火了吗?当然不是。庐山的“紫烟”,嵩山的“紫烟”,都不是紫色的烟,而是神仙的气氛,给人一种飘逸、神圣的感觉。
在很多神仙故事里,神仙降临人间的时候,他们周围环绕的就是清清淡淡、或白色或透明的烟雾,也就是云雾。这些云雾还常常带有浓郁的香气。人们喜欢称之为“紫烟”,因为紫色跟道教有密切的关系,象征着高贵与神奇。有个成语叫“紫气东来”,是形容老子的,老子后来被奉为了神仙,他出现的时候背后就是有一团祥瑞之气,即紫气。庐山也好,嵩山也好,都是道教的圣地,传说里面出现过很多神仙和高人。
庐山的气候,原本就多雾多云。香炉峰为什么要用“香炉”命名呢?其实并不是说它长得像个香炉,或者是好多人在烧炉子。那就不是庐山了,是烤羊肉串的小摊小贩,对不对?香炉峰以“香炉”为名,是因为这里水汽升腾,云雾特别丰沛,仿佛是从香炉中溢出、飘出一样。这样的气候环境,更使人相信这里有很多神仙。
李白作为一个道教徒,他相信庐山是一个神仙世界与人间世界的连接处。他说“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形容庐山带有道教的气氛,有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这种飘飘欲仙、神清气爽的感觉,与诗中最后一句所说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相呼应的。“银河”,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天文学上的银河系。在古人看来,银河上面有王母娘娘,也有牵牛、织女等许多星辰,每一颗星辰都是一个神仙,所以那是一个神仙世界,它现在从九天之上落到了人间。
大家看,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告诉读者,我李白来到了人间仙境啊!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人间仙境里的瀑布原来是从天上的神仙世界中降落下来的!一头一尾,紧密呼应。你只有这样读,才能读出一气贯通的磅礴气象。
中间还有两句,倒是很好解释。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口若悬河”,悬河就是瀑布,意思是本来一条小河好好地流着,突然从悬崖掉下去了。你从远处看,就感觉这条河是被悬挂起来了,吊在山崖上。这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图景。
至于“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写的是瀑布从悬崖上冲出来的那个瞬间,“直下”是描写瀑布降落到底下河水中时的形态。我们看跳水运动员落水的时候都是笔直的。所以“飞流直下”是个动态图,从瀑布的上端写到下端,从水冲出悬崖写到水降落。“三千尺”则是一个夸张。计算起来,唐朝的三千尺差不多有900米了,哪里有这么高的瀑布?今天的黄果树大瀑布,高度还不到100米。李白用夸张手法,是为最后一句做铺垫:这条瀑布太高太长,不是一般的河,想必是天上的银河降落到人间了吧!于是写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
唐·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我们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都感叹李白确实是天才,真会比喻。但是如果去读一下《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的第一首,你会发现天才也是锤炼而成的。什么意思呢?“疑是银河”这样绝妙的比喻,不是他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是经过了反复思考、谨慎选择的。
在《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第一首里,李白面对“瀑布”连续写了三个比喻。怎么说的呢?即“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他说,瀑布像“飞电”(闪电),又像“白虹”(白色的虹霓),又像“河汉”(银河)。
大家揣摩一下,把瀑布比作闪电合不合适?二者速度都很快,但闪电是刚劲有力的,瀑布则是柔美的弧线,不太合适。第二个,比作白虹,形态是符合了,也是一个抛物线,但虹霓是不动的,是静静地横跨在半空中的,也不合适。最恰当的比喻就是银河,它既符合瀑布的形状,也符合瀑布的动感、速度,而且银河背后的神仙世界,还能带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李白一定对三个比喻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反复权衡,最后一拍大腿:就是“银河”了!“银河”最棒!于是在第二首里,他没有再提“飞电”和“白虹”,直接就说“疑是银河落九天”,遂成千古名句!
大家现在还是小学生,但要相信一个真理:好文章永远是改出来的!不要写完一篇作文,就在那闲放着,或者指望老师、家长帮你改。你要学会自己思考、琢磨、修改,不断质问自己:这个句子,这个词,这个比喻,这段描写,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多比较,多练习,写作文的技巧与能力自然就提升上去了。李白那么天才,都会反复修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呢?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