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原文及详细翻译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不是特别有名,作者也不是大诗人。清代人编过一部唐诗大全集,叫《全唐诗》。《全唐诗》里只收录了胡令能四首诗。他是一位隐士,不做官,住在自己的家乡。他的诗喜欢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诗题叫《小儿垂钓》,就是写小孩钓鱼。“小儿”是谁呢?估计就是作者散步途中碰见的一个村里小孩。这首诗里还出现了一个人物,即“路人”。这个路人,可能就是作者自己。其实,这首诗讲了一个问路的故事。
唐诗里有两首非常著名的关于问路的小诗。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还有一首是《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首小诗里,一个小孩是道童,一个小孩是牧童,两个小孩的身份、神态都不同;问路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也都各异。胡令能笔下的垂钓小儿,则又是另外一副神情姿态。
第一句上来就说“蓬头稚子”。“稚子”就是小朋友,“稚”就是幼稚、幼小。“蓬头”,现在还有一个成语叫“蓬头垢面”,是说一个人不收拾打扮自己,头发像乱草一样。“蓬”是一种草,类似于蒲公英。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蒲公英的那团毛茸茸的种子,像不像乱糟糟的“爆炸头”?“蓬头”,就是乱毛。小孩子哪里管那么多成人社会的礼仪?他不注重仪表,只顾着自己玩,憨态可掬。
享受安静的生活,专注于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无用之事。
乱毛的小孩在干吗呢?“学垂纶”。“垂纶”就是垂钓。纶,是钓鱼的丝线。鱼竿抛出去之后,有一条丝线垂在水面,线的末端才是鱼钩。注意一个字,“学垂纶”的“学”,说明这个小孩其实是不会钓鱼的,估计他是看到家里大人经常钓鱼,于是有一天偷偷把鱼竿拿出来,自己装模作样地去小河边钓鱼。
模仿父母,学习父母,是每个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事情。你看到妈妈戴了个飞碟一样的帽子,你也想戴;看见爸爸在打乒乓球,你也追着乒乓球玩儿。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动作,特别容易影响孩子。反过来,从孩子身上也可以看到父母的生活状态。“学垂纶”的“学”字告诉我们,这一家人应该非常清闲,肯定不是整天劳碌、奔波、做官的人,可能就是普通的村民、渔夫,经常去钓鱼,也可能是隐士,就跟诗人胡令能一样。
第二句,诗人观察小孩更仔细了,说小孩“侧坐莓苔草映身”。“侧坐”,就是歪着身子坐。大人钓鱼的时候会正襟危坐,因为怕惊动了水下的鱼。小孩不懂其中的道理,以为把鱼钩往水里一扔就好了,于是坐得歪歪倒倒,怎么舒服怎么来。可见,这个小孩是真的不懂钓鱼。而且,“侧坐”这种坐法,也是小朋友经常展现出来的一种坐姿。家长、老师是不是经常训斥你?说你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小朋友就容易这样,如果没人管着,那一定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对不对?
钓鱼的小孩“侧坐”在哪里呢?在河岸边。岸边有莓苔,莓苔就是苔藓。既然是坐在一层苔藓上,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岸边应该比较阴凉,可能头顶有大片树荫,因为苔藓是喜阴植物。这个小孩真会享福呀!在大太阳底下钓鱼,晒黑了怎么办?人家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舒舒服服坐在苔藓上,简直就是高级地毯啊!
王安石写过一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茅檐长扫净无苔”,意思是经常有人打扫,苔藓就不容易生长。可见,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长着茂盛的苔藓。所以,“侧坐莓苔”告诉我们,小孩钓鱼的地方,不仅阴凉、舒适,而且应该人迹罕至,无人打扰。他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钓鱼,实在是太会享受了!
除了“侧坐莓苔”,诗人还描写了另一处细节,就是“草映身”。“映”字很妙,意思是草丛和小孩的身体之间,有一种相互遮挡、彼此交织的关系。这个细节,可能正是后来那位问路人(应该就是诗人)对小孩的第一印象。大家想想,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人,诗人走到这里迷路了,想找个人问路。他举目四望,发现远处草丛里好像坐着一个人,身影和草影混在一起,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那是谁呀?他就稍微走近点儿,发现是一个小孩在钓鱼呢!
于是诗人肯定就去问路了。“借问”就是打听事儿,这里应该是问路。杜牧诗里说“借问酒家何处有”,写的是同样的事情。但是这个小孩不像“牧童遥指杏花村”里的“牧童”那样悠闲自在,那么乐于助人。人家有工作任务呀!虽然是在装模作样地钓鱼,但他真当回事,还挺认真的。他赶紧向诗人“遥招手”,意思是你千万别过来,也别再说话了,我可没时间搭理你啊!
第四句解释了他为什么要“遥招手”,即“怕得鱼惊不应人”。“怕得”,意思是怕造成某种后果。他怕有人过来动静太大,把鱼吓跑了。“不应人”,就是不去回应诗人,没有给诗人指路。诗人估计也就识趣地离开了。
整体来看,这首诗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写了一个悠闲自在、憨态可掬的钓鱼小孩。他学钓鱼,并不在乎能钓上什么,因为小孩是不懂什么鱼值钱,什么鱼好吃的。估计他钓上来一只乌龟,也会开心。他享受的是钓鱼的过程: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躺在柔软的苔藓上,安安静静等待一条鱼上钩。
我们再读一首胡令能的诗,也是描写了日常生活细节,叫《喜韩少府见访》。一位朋友过来拜访他,他很开心,写了一首诗。第一句说“忽闻梅福来相访”,梅福是汉代人,据说变成神仙了,这里是对对方的美称,是说你这个人很有风度,我很欣赏你。于是第二句写我“笑着荷衣出草堂”,就是穿着很简朴、很率性的衣服,走出草屋去迎接你。
接下来,胡令能又写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应该是他自己家的。他说“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我们之前说了,胡令能是个隐士,不做官,没有什么官场应酬,所以很少有人来拜访。突然来了一个客人,小孩不认识,有点儿害怕,有点儿不习惯,也不愿意出来陪大人,就自己跑到“芦花深处”藏起来了。芦花生长在水边,说明诗人的茅屋距离小河不远,应该风景很优美。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道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自得其乐,与世无争。在这个意义上,胡令能与他笔下的“蓬头稚子”,应该是惺惺相惜的。他们都很享受安静的生活,并且专注于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无用”之事。
喜韩少府见访
唐·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