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原文及详细翻译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沉重的诗。“悯”,就是悲悯、可怜的意思。“农”就是农夫、农民。大家可能有疑问了:这诗我从小就会背,家长教育我要爱惜粮食,可是我并没有觉得诗里面很悲惨啊!为什么题目叫《悯农》呢?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你们没有把这首诗读完整。其实它本来有两首,咱们先读另外一首,再去读这一首,你就会知道诗里面所隐藏的感情其实不只那么简单。这首诗原本并不是想教育大家不要剩饭剩菜,要珍惜粮食,它的主题其实要沉重很多。

我们来看《悯农二首》的第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里说,春天的时候播种下一颗小米粒,秋天的时候就能够收获“万颗子”。从“一”到“万”,诗人想表达的是一种多么伟大奇妙的创造力!这可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创造力。你随便把种子撒在田野里,也能长出粮食来,但肯定达不到“万颗子”的效果。可能是杂草丛生,可能是瘪谷瘪稻,长得都不饱满,那是因为你不去照顾它,不去辛勤地劳动。所以,诗人不是在写植物的生长,而是在赞美农民伟大的创造力。

接着第三句,他继续渲染这种伟大的创造力和无穷无尽的辛苦,叫“四海无闲田”。前面说“春种一粒粟”,可能是面对着眼前一位农夫。现在他把眼界放得更宽广了,放到“四海”那么大!高高低低,远远近近,有平原,有高原,有树林,到处都有稻田。有的一望无际,有的在小河边,有的是山坡上的梯田,各式各样的稻田。这些田里面,“无闲田”,到处都有农民在种植,在施肥,在浇灌,在照料,在辛勤地工作。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却非常凄凉悲惨。这个结局是残酷的,甚至惊心动魄。农民拥有那么伟大的创造力,“一粒粟”能收获“万颗子”。“四海”之内,每一处田野都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这得创造多少粮食啊!结果呢,农夫还是会饿死。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局?我们可以推测,不是自然的问题,也不是农夫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古代社会中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达官贵人,他们让农民替自己种田,然后抢夺他们的劳动果实。“秋收万颗子”之后,这“万颗”里面可能有九千颗都不属于农夫,都要交给达官贵人。农夫吃不到自己辛苦播种、收获的粮食,会饿死。这是在抨击、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个社会当然不能每个人都去耕田种地,需要有很多人从事其他行业,还需要有人管理社会秩序,但是分配要合理。当代社会也是如此。农民当然很辛劳,但是医生、教师、工人、公务员、公司管理者,这些人也很努力,很辛苦。那么就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收获了万颗粮食,你顶多收他五千颗,这五千颗分配给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因为这些人对社会也有贡献。那么剩下五千颗,农民才能吃饱。如果社会继续发展,变得更发达、更合理,就可以给农民留七千颗,政府只收三千颗上来就够了,这样农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富足,社会分配也才能变得更均衡。但是在古代社会,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万颗子”里边只能留下极微小的一部分,其余都上交官府,最后农民只能饿死。这是一个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的结局。

读完这首诗之后,我们回过头再读课本上选的这首《悯农》,我们就知道这首诗的情感与刚才那首诗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什么叫“锄禾”?“禾”是禾苗。你把禾苗锄了还种什么粮食?“锄禾”的意思是,给禾苗松土,把杂草锄去。前文说过,你把一颗种子随便撒在那儿,它是不可能出现“万颗子”的,它会被杂草欺压、排挤。杂草会吸收营养,庄稼就长不好,所以人们得不断去看管、照顾这些禾苗。

第一句说“日当午”,第二句说“汗滴禾下土”,说明天气很热,是夏天的正午时分。夏天为什么要去“锄禾”呢?如果你在夏天的时候去公园里转一转,就会发现到处都长着杂草,需要园艺工人不断修剪,才能整齐一些。那么禾苗在这个时候也恰是最茂盛、最关键的时期。禾苗要抽穗拔节,要开始长稻穗,也就是在酝酿“万颗子”。如此关键的时候,你要是不把杂草给锄掉,任它吸收禾苗的营养,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稻谷就是瘪的、营养不良的。所以,诗人写的是夏天耕耘的情景,而不是春耕的情景。春耕是“春种一粒粟”,夏耘是“锄禾日当午”。有春耕,有夏耘,然后才有“秋收万颗子”的结果。

夏天酷日当空的时候,农民继续耕耘,松土锄草,非常辛苦,“汗滴禾下土”。这一句跟刚才那首诗里的“四海无闲田”是呼应的。“四海无闲田”是一个极广阔的画面,而“汗滴禾下土”却是一个极小的画面。一滴汗跟四海田之间,产生了神奇的呼应,告诉我们到处都有的那些整齐的稻田那么漂亮,那么精神,根源于这一滴又一滴的汗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可以说,一滴晶莹剔透的汗珠里,蕴含着四海的良田千顷、万里丰收。

这首诗不是教育我们爱惜粮食,而是启迪我们思考社会。

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经常听到这两句,父母常用这两句来教育我们。读了前面几句之后再读这句,你的心里应该多了很多悲怆,很多悲悯。“盘中餐”,那是烹调之后的米饭。你知不知道,你面前这碗香喷喷的米饭,“粒粒皆辛苦”啊!注意,“谁知”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疑问,它有质问的含义在里面。诗人在质问所有人,你知不知道盘中的每一粒粮食,包含着多少辛苦啊?!这句话说得很沉重,甚至很愤怒。

这首诗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说你们要爱惜粮食,而是告诉所有人,要悲悯那些农夫,要看一看这个社会有没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要反思自己,也要反思社会。

我们读这首诗,既要从自己做起,节约粮食,同时也要放眼看社会上还有哪些不公平的制度。我们要观察它,思考它,然后在恰当的时候提醒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敦促大家一起去改造社会,形成更合理的制度。

这两首《悯农》在当时写出来之后,就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有位著名的大臣吕温,读到了年轻的李绅写的这两首诗,就评论说“斯人必为卿相”,意思是他一定能当公卿宰相,就是能当大官。当了大官就要为民做主,就要有悲悯天下苍生的胸怀,这才是一个好宰相。果然,后来李绅真的做了宰相。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对不合理制度的批判和思考,同时我们从中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仅要珍惜粮食,更要关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