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店、饭店为何多挂有幌子?
古代酒店、饭店为何多挂有幌子?
“幌子”在我国古代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由图腾崇拜演化而来,传达政治、文化信息的旗帜;另一种类型则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起陈列广告作用的高度抽象化且较为成型的表、帜、帘。我们所说的幌子,是指后一类。那么幌子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有什么作用呢?
幌子的产生年代很早,现已不可考。其来历主要与气候有关。北方寒冷,从前商店无陈列窗,冷天紧闭窗门,顾客不知店内经营何物,故产生了作为标志的幌子。
唐代饮酒之风日盛,酒店多悬挂长方形布幔,中间写斗大一个“酒”字,这便是酒幌。古代文献里,对酒幌的称谓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有“望子”、“招旗”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就有“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之说。长篇小说《水浒传》中亦有“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门前”的记载。
幌子形状各异。葫芦形、三角形、菱形以及各种实物形状的幌子广告的出现,打破了布幔特有的长方形形状,使幌子广告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因不同形状的幌子广告均有特定的含义,代表不同商品的经营类别,因此,幌子广告逐渐成为各种行业的特殊标记。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