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们怎么都自称“天子门生”?
进士们怎么都自称“天子门生”?
“门生”一词,大概由“门人”一词流转而来。春秋时期,一个人直接(当面拜其为师)或间接(以其思想为师)以某人为宗师,便自称其“门人”。比如孔子的三千弟子都自称孔子门人。“门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宣帝时,到东汉开始大量出现。《后汉书·袁绍传》言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这里的“门生”有弟子的意思,但又有所不同。当时宗师亲自教授的人为弟子,转相教授的则为“门生”。同时,门生还有另一个意思。汉代文官选拔制度采用举荐方式,士人被当地官员举孝廉、秀才进入仕途,举荐的州郡官吏被称作“举主”,而被举荐的贤士便称为“举主”的“门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生”一度变质为依附于士族豪强的一类人,有臣属、门客,甚至奴仆的意味。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人,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己称为主考官的“门生”,这与汉代类似。这样,这些新举人、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新举人、进士常把自己的考中看成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类似于师恩的恩情,并且,通过这种师生关系也可在仕途上得到老师的一些照应;而主考官也乐于有这样的年轻后进来亲近自己。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培养和拉拢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唐末便出现了涉及科举官员结派的“牛李党争”。鉴于此,宋太祖赵匡胤把最终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收归皇帝。他在原来的两级考制的基础上又加了个第三级考试:殿试。殿试中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并定出名次。这样皇帝就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也即“天子门生”。由此,科举考试的取士大权就转移到了皇帝手中,这便有效地杜绝了官员通过科举考试结党营私。
在线读书网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