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收藏中的“孤本”、“善本”是什么意思?

图书收藏中的“孤本”、“善本”是什么意思?

“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世间只此一本的古代书籍,便是孤本。并且,不仅“孤”,还要有价值。

举例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本来是写完了的,但被乾隆皇帝毁去了后面的四十回,现在的版本的后四十回系高颚续写。如果谁手头有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便是“孤本”。但如果是一本无足轻重的书的唯一手稿,则未必是“孤本”。

“善本”的定义要稍微复杂一些,总体而言,可归结为两个标准,一是内容上无错讹,二是注解上能更接近文章本义。

所谓无错讹,一方面是指完整,既没有遗漏,也没有多余,这是针对书在印刷或抄写时可能在校对方面出现的错误而言;另一方面,是指书本身与原文文字符合,这是针对书的内容在传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而言。因为时间越早的版本在文字上应该越接近原书,因此,《文物法》规定,凡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版的图书,都在国家法律保护之内,不得走私出口。这里只是在时间上大致划定了一个界限,并不绝对,1795年之前的书未必便是“善本”。

而在注解上更接近文章本意,则是从人们对书的内容的理解这一角度来说的。因为许多古书因成书久远,读起来文字障碍颇多,要想弄懂作者原意,往往需要借助前人注疏。比如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先秦著作,大多都需要借助汉代以来的注解。因此,这个注解的版本也相当重要。一般而言,自然是学问越高的人做的注解越好;另一方面,那些御用文人受政治力量驱使而做的穿凿附会的解释则没多大价值。因此,注者不受政治干扰、思想独立也至关重要。

除以上两个标准,也有人从印刷技术、用纸敷墨、装帧技巧等方面考虑,认为古代印刷、装帧得比较好,或者纸张、墨水精良的书也算是“善本”。这是从书籍本身的艺术性来看的。

最早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完成的一部百科全书,原名《文献大成》,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始编写,到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全部完成。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而且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有从先秦到明朝的七八千种古书典籍,汇集了当时的天下群书。其中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农艺等。全书共有22877卷,3.7亿字,前后共有数千人参与编写,用了5年的时间最终完成。编辑规模之大、书中内容之浩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属罕见。

《永乐大典》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一字不差地收录了书籍,全部照着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地分别编入,因此它完好地保存了许多宋元以前佚散的古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