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管地方长官叫“父母官”?

古人为何管地方长官叫“父母官”?

父母官是旧时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那么,人们因何称地方官为“父母官”呢?

据《汉书》记载,汉元帝时期,有一位叫召信臣的大臣,担任南阳太守。他在任期间,爱民如子,造福一方。他兴修水利,建设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实际工程。他还经常来到田间地头,亲自带领人民耕作。劳作累了,便与民同吃同睡。由于灌溉及时,耕作合理,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在带领人们努力生产的同时,召信臣还特别重视教化。他还制定不少移风易俗的条规,比如:要求当地人,婚丧嫁娶不得铺张浪费;官吏及其子弟如有骄奢淫逸者,罢官受刑等。

在他的治理下,南阳郡安乐祥和,节俭之风盛行,地方富庶。其他地方的百姓听说了,都迁居这里。当地人非常爱戴这位太守,于是称他为“召父”。唐河县城南至今还保留有“召父渠”遗址。

无独有偶,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南阳百姓又遇一个好太守,其人名叫杜诗,相传他比召信臣带给人们的好处还多。于是,南阳民间就开始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的说法。

后来,老百姓也常把那些勤政廉洁的官员亲切地称为“父母官”。再往后,不论官员政绩如何,都是“尊在”乡野,所以,人们为了抬举这些官员,便把所有地方官统称为“父母官”。当然,这么叫也有希望他们能像如“召父杜母”一样为民谋福利的成分在里面。